泥土里的丽江什么样?他用镜头告诉你!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24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本站

泥土里的丽江什么样?他用镜头告诉你!本站

  你看到的丽江是什么样的?是风情万种的古城?是巍峨挺立的玉龙雪山?是神秘圣洁的泸沽湖?是奔涌咆哮的虎跳峡……

  而在赵庆祖的镜头下,丽江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是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是带着喜悦和希望的劳作,是对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依赖和坚守。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走进乡野田间,深入基层一线岁的白族摄影师用一张张图片,让我们看到了丽江的另一面,也是大众很少看到的一面。

  对诗人艾青而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赵庆祖来说,为什么让他将镜头对准丽江的土地?只因,他对这片土地,也爱得深沉。

  “他是个不一样的官媒记者,构图狂魔、角度刁钻。他对摄影的认真和用心,在丽江媒体圈来说都是少有的。”说起赵庆祖,同行小马哥如此评价。

  从采访者到受访者,面对我们的采访镜头时,习惯了把镜头对准别人的赵庆祖,显得有些拘谨。他甚至挠了挠头,有些不解地问道:“你们要采访我什么?我没有什么好讲的,你也知道,干我们这行,就这样了。”

  眼前的赵庆祖穿着深色毛衣,平头短发,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些憨厚。采访现场,他的热情和专注特别感染人。工作15年,仍能保持如此热情和进取之心,单是这样的态度,就值得人敬佩。

  作为新华社和视觉中国的签约摄影师,近年来赵庆祖的作品频频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人民摄影等报刊杂志,让人们看到了丽江的更多侧面。

  2017年,公开出版发行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集《看见丽江》,收录了由他拍摄的近400张图片,内文以平实的语言风格讲述了每张图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丽江近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与以往的新闻纪实摄影不同的是,赵庆祖的作品更多偏向田间地头,那些容易被掩藏在大众视角背后的面孔,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

  拍摄一张图片,可以仰拍、平拍、俯拍,更多时候他选择趴下来,让自己更贴近大地,从而捕捉到常人难以观察到的细节。在这种努力和用心之下,寻常的新闻纪实摄影带上了艺术色彩,普通的人物也显得更为真实动人。

  “用心做好每次记录。”就像赵庆祖说的那样,用心和不用心,时间长了真的不一样。用心的,每一次采访都是在积累、学习。用心和不用心,也许一两天你可能不会发现,但是慢慢的、时间长了你会看到不同。

  赵庆祖来自大理剑川温登村,一个世代以编竹篾活为生的村落。2000年,15岁的他离开故乡到丽江求学。父母对他几乎是“放养”模式:只要不偷不抢,做什么都可以。这也给了他很大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热爱的东西。

  2003年中专毕业后,经老师推荐和凭借着对摄影的喜爱,他来到三江数码图片社打工,帮客人冲印照片,偶尔也帮人拍摄。在打工期间,他一边参加云师大自学考试,一边学习如何拍好照片。2007年,偶然间,赵庆祖看到丽江日报正在招聘,就去试了试。

  “那时候工作不好找,刚好看到这个机会就去考了,也没想过说做记者,就是去碰一下,试一下,没想到运气刚好到这边。”这看似偶然却也是必然。工作后,他仍保持着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并长期订阅报刊杂志……没曾想自己的未来,就藏在这样的坚持里面。

  到了丽江日报社后,他边学边拍。文案从“豆腐块”开始,慢慢越做越深入,稿子越发越多。摄影方面,他订阅了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人民摄影等报刊杂志,不断学习摸索。

  2009年,在积累了一定的摄影经验后,赵庆祖越来越不满足于常规的拍摄内容,开始考虑主题上的聚焦。

  “丽江还有好多故事要去发掘,特别是基层一线、周边的区域,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画面,我们应该把他呈现出来,去关注‘小人物’、关注普通的老百姓、关注生产一线、基层一线的劳动者,多挖掘一些,这些是我认为一个记者应该去做的。”

  如果让赵庆祖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哪怕是半天,他都觉得浑身不自在。“我觉得我就是一条鱼,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就是我的江湖。”

  “只要是星期天,没有采访工作任务,我就喜欢骑自行车,带着小孩去田里拍点插秧、种豆、除草、收割之类的农事活动,一是自己心情也舒坦了,二是也可以让小孩多和大自然、农民伯伯亲近亲近,这对他的性格、人生成长都有好处。”

  ▲5月15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金山街道的麦田里,三只七星瓢虫在灌浆饱满的小麦上爬行。新华社发

  ▲6月16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长水社区的农田里,村民木学礼准备用割草机割草。新华社发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然而,做记者有时也会感到无力。时常昼夜颠倒、工作与生活不分,想要偶尔停下来拍些喜欢的东西总成为奢望。有时候拍了照片发不了,他就把相片洗了送给对方留作纪念。写的稿子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作为记者却不能停下记录的脚步。

  “有些忙想帮但帮不上,再努力也只能起到很微小的作用,确实没办法,只能慢慢来,做些碎片化的记录,多去记录身边的故事和美好瞬间,为丽江的历史留个影子。不然以后什么资料也拿不出来,是我们作为记者的失职。”

  记得那是2008年5月20日的晚上,一次在丽江古城的采访。赵庆祖看到古城的居民和游客正在放河灯,哀悼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为灾区人民祈福。他立刻不停地找角度拍摄。不经意间,发现了噙着泪花默默注视着载满祈愿河灯的纳西小女孩,便抓拍下了这一瞬间。后来,这幅名为《地震无情 丽江有爱》的作品在第23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了一等奖。“我想,只要把相机对着良心,对着社会,所拍出的照片就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还有2017年9月下旬,一名玉龙县纳西族农民提着一包材料,走进报社看看能否帮忙做个报道,当时赵庆祖接待了这位农民大叔和文元,并做了采访报道:年过五旬的纳西族农民和文元凭着一股钻研劲儿,在家里搞发明创造,3年连续收获4项国家实用型专利。一个农民搞了这么多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报道发出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和文元也因此得到了当地科技部门的支持,改变了自己的境遇。一篇文章能够帮别人解决问题,这是作为记者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庆祖的新闻作品《丽江水稻刷新 3 项世界纪录》获第35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摄影作品《体验地掷球》在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协办的2022年旺旺杯“春节七天乐”全国新闻摄影征集活动评选中获铜奖。摄影专题《从1小时到1分钟的天堑飞越》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暨“百年奋斗 百年答卷”新闻摄影展;《中国梦》在大理国际影会、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上展出;《百户人家一石居》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春光好农事忙》《福迎新春》等作品入选“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从业15年,赵庆祖经历过很多现场,采访过很多人,他们中有文化名人、演员、学生、工人,有退伍老兵、下岗职工,更多是一线工作者和普普通通的农民群众。

  “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我知道他,但他并不知道我;有些人是过了几年,还喊得出我的名字。我想说的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采访和拍摄图片过程中,他们的经历和生活对我就是一种启发、一种激励,更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特别是他们勤勤恳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骄人业绩,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除采访报道外,用图片的方式记录丽江的人和事,也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最幸福的工作。”

  赵庆祖分享到,新闻纪实摄影的生命是真实记录,构图、技法、美学等元素都以此为根基。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一个是距离上的“近”,另一个是心灵上的“近“。

  “除了对工作的执着,对职业的爱好之外,我觉得还应该有三心二意,才能把图片拍得更好。‘三心’即:良心、爱心、童心。‘二意’即:‘图静意动’、情深意切。”

  一个农民在田里干活,你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追寻想要的点。正常拍不行,你就趴下来,低角度拍摄,你心里有个想法,俯拍还是仰拍,你可以找不同的角度。近景、中景、远景、特写这些都有系统性地去记录。一张图片有故事性或“戏剧性”的话,别人才会觉得有意思。

  如果不知道拍什么,就从记录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开始。因为记录这些你不会有陌生感,别人也不会抵触你的镜头,拍出来就会很自然。摄影师还要坐得住,有时候为了拍张满意的图片,一拍就是几个小时,这也是常有的事。但当你拍出不一样的画面,你会感觉很好。

  技巧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多学多看多练。多看人家是怎么拍的,怎么找点位,前景怎么运用,背景怎么搭配,拍着拍着你觉得就这么回事。但是想要拍点内心的、感人的、打动读者的,还要再多下苦功。跟行业里的老师们不断交流学习,不耻下问,在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7月5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街道白华社区的农田里,农民在采摘西葫芦。新华社发

  当被问及如何找到自己热爱时,赵庆祖的回答是:什么事你做着最舒服,买东西也好,吃东西也好,哪样更适合你,你跟着感觉走,就是你想要的、热爱的东西。

  ▲6月20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文智社区,退役军人在创业果园里为葡萄树修枝整形。(人民视觉)

  2018年,在风格的转变和主题的选择上,赵庆祖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觉,专题摄影《温登篾匠》应运而生,并入选云南摄影艺术展和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他回忆到,小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做竹编篾器活。每周二赶街天,乡亲们把编好的篾器拿到市场上售卖,卖来的钱换成米油面、生活用品和孩子上学的学费等。靠着这门手艺,一代代人走出小村落,到大城市娶妻生子、安家落户。而如今这门手艺已经逐渐失传,老篾匠们辛勤编织的篾制品也渐渐没了销路。如果再不记录,可能再过几年这个手艺也就没有了。

  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让赵庆祖分外珍惜每次回乡的机会。每次回来,他都会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真实忙碌的劳动场景,记录那些被岁月雕刻的黝黑面庞。对家乡篾匠的专题记录,也让这位人到中年的白族摄影人完成了自我的心灵之旅。

  “那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破篾片、编篾器、卖篾货场景,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地受到了洗礼,仿佛让我又回到了和父辈们在一起的童年的美好时光,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温登篾匠人的坚守和执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故乡的方式。如今的赵庆祖依旧在记录的路上,对于家乡的主题拍摄他还想再做深入些,多记录些,不让自己遗憾,不让历史留白。

本站 来源:曜影医疗 一觉醒来,眼睛肿到睁不开;坐了一下午,小腿粗了一圈,袜子都能勒出了印子;有些人一肿,肿得软乎乎的,摁了还会留坑;有些人一肿,就肿得皮肤绷紧,甚至有时还会肿得皮肤发亮...... 这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