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丨不老的老讲解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21

  (通讯员 杨继忠)8月25日,市税务局向全局干部职工发布《文明绿色出行倡议书》,积极践行“135”绿色出行,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干部职工做文明出行、绿色出行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本站

文化周刊丨不老的老讲解本站

  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在海南省定安县母瑞山根据地纪念园,一位小女孩拉住一位老者,连连发问。老者是纪念园名誉园长、83岁的老讲解王学广。小女孩姓林,是来自海南省海口市一所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

  “哦,人就更缺了。”听到小女孩问得这么深入,老人来了劲头,解说得更详细了,“1928年底,琼崖王文明带领600多人的队伍来到母瑞山,后来发展到1800多人,但由于军队的围剿,这支红军队伍到1933年只剩下25人。”

  就在刚才,老人给包括这位小女孩在内的一群学生进行了题为《母瑞山的艰苦岁月》的史讲解,告诉他们母瑞山是琼崖的摇篮,还领着孩子们大声诵读金句,场面热烈。

  “您是这25人中的一个吗?”小女孩插话。这一天真的提问充满了“穿越”感,老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为什么会这样问呢?难道是因为他穿着一身红军服,给她造成了错觉?

  王学广喜爱地看了一眼小女孩,表扬她不仅大胆提问,还善于思考,然后接着答道:“那是1933年,那时爷爷还没出生呢。这剩下的25人保存了火种,在冯白驹的领导下,再拉起队伍,发展壮大,最后配合解放海南岛的渡海战役,取得了琼崖的胜利。”

  这一天,王学广既给1000多人的学生团讲解,也给只有3人的散客讲解。讲解一结束,人们争相围着老人提问、合影。

  “是,知道了!谢谢爷爷!”小女孩乖巧地回答。说完,小女孩右脚退后,屈腿,给王学广抱拳施礼。这个礼来得突然,也让王学广觉得有些隆重。他连忙伸出手去扶,但小女孩一转身就跑开了。

  “起立,老师好!”大声又整齐的问候,让站在台上的王学广愣住了,因为起立的不是小学生,也不是中学生,而是一群成年妇女。

  这样的问候,是当过24年教师的王学广最熟悉的,但他离开教师岗位快30年了,这样的问候好久好久没听到了。

  这一天,本来没有讲解任务,正在家里休息的王学广,突然接到纪念园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来了一群参观者,还指名要听他的讲解。工作人员有些为难,但他知道,多年来,王学广从未拒绝过一次讲解请求,于是便试着给老人拨通了电话。果然,老人立即答应了。

  王学广还曾流过泪,那是面对一群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听众时。当他讲到红军在山上没有吃、没有住、没有穿,台下传来轻轻的啜泣声,他也哽咽得暂时中断了讲解。再次讲到母瑞山上许许多多战士战死、饿死、病死、冻死时,台下又有啜泣声响起。王学广只得放下话筒,让自己的情绪稍作平复。

  “我手里的这种菜叫菜,虽然有些苦,但曾是冯白驹和战士们8个月的口粮。”王学广的讲解总喜欢这样开始。当过教师的他,为了让讲解形象生动,特意准备了4样道具:一身红军装、一张地形图、一株瓶装野菜、一支教鞭。只要他站到讲台上,就是满满的仪式感,就会把听众拉回到那个红色传奇年代。

  身材瘦小,却腰板挺直;年过八旬,却声音洪亮。当扎着红军腰带的老讲解迈着稳健的脚步走上讲台,总会响起一阵掌声。

  老讲解用词生动。“头发长没有剪刀怎么办?只好躺在地上,将头发放在树根上用砍刀砍短。所以那时候不是剪头发,而是砍头发”。一个“砍”字,道出了战士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又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说到悲伤处,他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把教鞭指向挂在黑板上的地形图。“在母瑞山的路边曾经有棵大榕树,当年有9位红军坐在树下休息,却无力再站起来……”

  说到寒冷时,他会用颤音,给人传达那种冷得发抖的感觉。“到了秋冬季节,风雨交加,寒风刺骨,晚上红军在山洞里冷得睡不了……”

  说到激昂处,他加快语速,提高音调:“随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这支队伍最后配合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取得了海南斗争的伟大胜利!”一个有力的手势,挥向空中,引来雷鸣般的掌声。

  20年来,这样的讲解已经进行了5000多场,观众超过28万人次。王学广发现,此处总会有掌声,此处掌声最热烈。

  一位多次采访过王学广的海南日报记者发现,老讲解的讲解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版本,而且与时俱进,把中国梦、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等热词融入讲解中。

  纪念园门前,聚集着一群游客。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委宣传部的退休干部胡元柱一眼就认出了王学广。“我来之前在网上看过你的讲解,太棒了!”说完,胡元柱对王学广竖起了大拇指。听到夸赞,王学广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王学广已经成为母瑞山的一个“红色符号”。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大有一种“不听王讲解,枉到母瑞山”的感觉。

  起因是一次讲解结束后,一位女游客对王学广说:“您的讲解很生动,但普通话不标准,有些地方听不清。”王学广听后,很受震动,决心学好普通话。

  错一个字,孙女就用红笔在讲稿上画一个圈。好家伙,3000多字的讲解稿,被孙女画了83个红圈。看着密密麻麻的红圈,王学广急出了汗。

  王学广查字典、练发音。“那时候爷爷整天缠着我问这问那,问到我都烦了。”多年后,王政路这样回忆。而长大后的她对爷爷的评价是两个字:执着。

  有心的王学广还跟着电视上的新闻主播和演员学习演讲技巧和仪态。有两年的时间,他常常在家比划双手、自言自语。“你是不是着了魔?”妻子黄德美对他“抱怨”。

  2001年,王学广从位于母瑞山的中瑞农场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海口的一家企业找到他,邀请他任企业工会主席,开出的价码是月薪3000元。而当时,他的退休金才600多元。

  他开了个家庭会议。老伴和儿子、儿媳对两种选择都明确表示反对,说退休了就该好好歇息,不要再去劳累了。

  其实,很多年前,他就做过一次选择。那是1963年,他在母瑞山中心小学当教师两年后,有县城的一间学校联系他,要调他去任教。那时候,像他这样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可是抢手货。

  此前,他到学校报到时,艰苦就给他上了一堂课。来到小学门前的一刹那,一种失落感突然升腾。眼前的校园,只有几间茅草屋。而他和同事合住的宿舍里,所谓的床,就是搭在木桩上的几块木板。

  第一个晚上,蚊子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山里的蚊子太多,简直像被捅了窝的马蜂。他没带蚊帐,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法合眼。第二天,他只好和有蚊帐的同事挤在一张床上,就这样对付了一个月。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到手,王学广第一件事就是去买蚊帐。

  由于参考资料匮乏,还是新手的王学广教得很吃力,常常备课到凌晨两三时,第二天一早还得带学生出操。不过,艰苦的付出有了回报。第二年,他教的毕业班在全县小学升初中统考中,语文和数学平均分分别取得了全县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学广的名声传出了母瑞山外,也引来了县里重点学校的橄榄枝。

  王学广面临一个选择:走还是留?“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呢?”“当年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守母瑞山,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他问自己。最后,他选择留下来。

  1985年,王学广调任中瑞农场干部后,参与筹办农场场史展,走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和一些遗址,也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当时他就发现,母瑞山及周边地区的不少群众不了解母瑞山的红色历史。这让他有一种痛心的感觉。

  现在,机会来了,还需要犹豫吗?还需要选择吗?很快,他就到纪念园上岗了。上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撰写讲解稿。他读史料、访村民、踏遗迹。《红旗不倒》《琼崖旗帜》《冯白驹自传》等书籍上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批注;崎岖的山村小路上,留下过他的脚印;红军潭、马鞍岭等遗址都多次出现过他的身影。

  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早晨7时许,王学广开着他的三轮电动车,带着妻子来到了纪念园。20年来,几乎每天这个时间,他都会来到纪念园。

  母瑞山的早晨真美啊!群山环立,鸟鸣啾啾,溪流淙淙。在清新的空气中,王学广围着纪念园散步40分钟,走上约3公里的路。说是散步,其实是快步走。他认为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他明白,“做好讲解,没有好的身体可不行”。过了前面三关,还得过“身体关”呢!

  给一个培训班讲解完毕,王学广走出教室。早在门外等候的妻子把一杯刚冲泡好的牛奶递给他。在妻子的“监视”下,他一口喝完。这一幕恰好被学员看到,便嚷嚷开来了。

  其实,还有一幕是学员们没注意到的。王学广开讲前,妻子也会守在门口,把水杯端给他,让他先喝两口水。

  几乎每次,阿公讲解,阿婆都会跟随。王学广讲解前,妻子会帮着搬桌子、擦座椅;王学广忙着讲解,她就去扫地、修整花草、洗厕所——当然,也是义务的。

  王政路更是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相守——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每逢节假日,她总爱跟着爷爷奶奶到纪念园。从那时开始,小小年纪的她就注意到,爷爷奶奶总是在一起。

  如果给王学广画一条爱情的蓝线年;如果画一条讲解的红线年。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为什么?因为王学广的每一次讲解,都有最长情的陪伴。

  “你去哪我就去哪!”20年前,王学广退休后面临“再就业”的抉择时,妻子曾这样对他说。20年来,她真的“践行”了这一爱的“宣言”。她以爱的坚守,见证了王学广对信仰的坚守。

  20年来,王学广基本无休,越到节假日反而越忙。忙到什么程度?“一拨观众刚走,另一拨观众又进来,真的是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王学广说。这个时候,老伴就主动发挥出“勤务员”和“保健医生”的作用。

  一天16场。那是2011年7月2日,在这一天,王学广创下了他20年中日讲解场次最多的纪录。站在讲台上,他讲了一场又一场,连中午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但他一点都不觉得累。讲台上的他,一样满怀,一样话音响亮,但晚上回到家后,他累得小腿发疼,连话都不想说,水都不想喝。不过,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第二天,王学广“满血复活”,又讲了8场。

  妻子也有过发脾气的时候 。有时,到了上午11时,王学广还不吃早餐;有时,过了下午1时,王学广还不吃午饭。对此,妻子会大声责怪:“老头子,你不能太拼命,你都这么大年纪了!”

  “手机呢,我的手机呢?”回到休息室的王学广大声问老伴。早上太忙,他走过很多地方,不知道随手把手机放哪了。他拿起妻子的手机拨号,邻屋传来响声。原来,刚才他在邻屋为参观者订制的花篮题写缎带时,把手机落在那里了。纪念园没人擅长写毛笔字,题写缎带的任务自然也由他包了。“母瑞山烈士永垂不朽”“海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协会支部委员会敬献”,缎带上的这些字都是出自王学广的手笔。

  刚找到手机,一位工作人员匆匆走过来通知他:“有个仪式要请您主持。” 这是缅怀先烈仪式,包含5项内容:敬献花篮、默哀、参观塑像、向塑像三鞠躬、重温入党誓词。主持仪式对一位八旬老人来说可不轻松,但当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时,王学广都会前去救急。

  “向烈士默哀。”在纪念园广场的王文明、冯白驹塑像前,王学广为一群参观者主持仪式。远处看去,只见他脱帽,露出了满头白发。低头,右手托着红军帽,他静静地站着,在阳光下,仿佛一尊塑像。

  一站上讲台,他就像年轻人一样活力十足。作为老讲解,王学广得过很多荣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红色旅游先进个人、最美海南人、感动海南十大人物、海南省道德模范,而他觉得最大的回报是充实与快乐。每当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赞扬,他内心就有莫名的感动,也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他曾对儿子感慨,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有意义的工作,让他保持了健康的身体——眼不花、耳不聋、腿不老、背不驼。别人都说是苦,他觉得是快乐。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恰好这件事又很有意义,不是很快乐很幸福吗?

  2021年11月29日,王学广到海口市参加第二天举行的一个颁奖晚会,领取“海南省道德模范”奖牌。当天,他就接到从100多公里外的母瑞山打来的求援电话,说是到纪念园参观的人太多了,讲解忙不过来。这让他有些心神不宁,喃喃地琢磨开了:30日颁奖晚会结束后回到宾馆,可能得晚上11时了,当晚就赶回去?那不行,没有客运车了。如果12月1日搭第一趟班车呢?早上7时左右能到定安县城,再转车,上午9时前能到母瑞山, 希望能赶上12月1日第一场讲解。

  很多人奇怪,这位老讲解为什么能日复一日地坚持20年?因为王学广身后还有一支“王家军”——孙女是“军师”,妻子是“副官”,儿子是“粮草官”,儿媳妇则是“炊事班长”。2001年到2016年,纪念园只有3名工作人员。这3人要轮流,每人值1天班。王学广也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一样,每隔两天,就要值班24小时。每到王学广值班,或是讲解忙碌时,儿媳妇谭运萍都会给他送午饭,而这一送就是15年。

  在王学广的影响下,谭运萍也爱上了史。王学广看过的史料上有两种笔迹,写得最多的是他的批注,偶尔也有谭运萍的笔迹。2016年,纪念园扩建后,谭运萍从农场生产队转岗到纪念园当园林工兼内导,渐渐地也开始带团队参观遗址。

  除了儿媳妇,王学广还带3名讲解员“徒弟”。在老讲解的言传身教下,如今3名“徒弟”也都出师了。讲解员蒙吉斌代王学广讲解过多场,“但老师的和气场是我无法比拟的”。

  2021年,看到母瑞山红色文化旅游区挂牌国家4A级旅游区、母瑞山干部学院一期项目投入试运营,王学广喜在心头。10年前,他有一个愿望,当讲解员要当到建党100周年。这个愿望实现了。如今,有50年党龄的他又有了第二个愿望:再讲3年,就有23年的讲解生涯了。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他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史讲解“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信仰是什么?93年前,琼崖先辈,在母瑞山两度保存火种,创造了海南人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传奇,王文明、冯白驹带领红军战士们用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叫王学广,是母瑞山根据地纪念园的讲解员。在过去的二十载岁月里,他只做了一件事:讲解。从2001年至今,他退而不休,已经为28万人次讲解,贡献了近5000场“红色故事会”。

  由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定安县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微电影《老讲解》于6月16日上线,王学广以电影男主角的身份走进公众视线,一个关乎信仰的暖心故事徐徐展开。

本站 不得不说,有的小偷可太“敬业”了。 严格贯彻落实了“贼不走空”这一祖训。 为啥这么说呢? 本周二,也就是3月22号,玉龙县某小区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偷盗事件,小偷在小区楼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