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好多人穿越到了20多年前的丽江古城,感触多得个!
新冠疫情还未褪去,真菌感染又在印度蔓延。据印度《论坛报》22日报道,印度各地最近报告8848例毛霉菌病病例。印度“Scroll”网站当天援引医生的话称,类固醇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了毛霉菌病中华饮食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金梅央,
这几天好多人穿越到了20多年前的丽江古城,感触多得个!中华饮食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金梅央,
人潮人海中,还记得当初那个清幽的丽江古城吗?
7月21日开始,丽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唐新华个人摄影展——《记忆中的家园•丽江古城》在古城玉河广场开展。此次摄影展共展出100幅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古城旧照,向大众呈现了那时丽江古城的模样。
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因为有了图像,历史的记录更直观、更可信。因为这一次摄影展,让曾经的古城,离我们更近了。
这几天,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童,都观看了这一组难得的摄影作品。看着看着,很多参观者尤其是古城原住民,眼眶渐渐湿润,那一段段留存于脑海深处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再度呈现在眼前。
老照片的珍贵和魅力,就在于能够用这些黑白的、彩色的胶片,唤起人们共同的记忆。今天,读本话丛就通过唐新华的老照片,以及搜集整理到的参观摄影展的人的感触与声音,为大家呈现一个那些年的丽江古城。
母亲,朵丽几补
@丛主:这两张照片中的老人与小孩,是本次摄影展作者唐新华的母亲和女儿。摄影展开展当天,唐新华在接受丽江读本采访时曾介绍,1980年代,在那个常人买不起相机的年代,母亲却给了他600块钱让他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而那个时候,母亲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5块钱。“我妈没什么文化,但她知道我在美术上的成绩,所以当初才会拿出600块钱支持我。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这个展。”遗憾的是,两年前唐母突然离世,未能看到儿子举办的摄影展。这也成了唐新华毕生遗憾。
唐新华的母亲,和每一名纳西族母亲一样,哪怕再苦再难,都要成就儿女的心愿。谨以这两张照片放在本期话丛文首,致敬纳西母亲!
@丛主: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开头照片里,唐母看着孙女,晒着一种果子。上图河边也晒着一种果子。这种纳西话叫“朵丽几补”的水果干,可是多年前物资匮乏年代丽江人最拿得出手的特产之一。酸酸甜甜,有点山楂的味道。如今农贸市场里偶有人卖,但很多年幼的人已经不识此为何物。在物产丰富、零食遍地的今天,他们永远想象不到这是他们父母辈曾经最爱的零食。
瓜子+看电影
@福哥:纳西奶奶在家门口卖着干货,顺便在编着“优额货”(纳西妇女披肩上的带子)。身兼数职,纳西女子的勤劳也是服了服。But,最让我移不开眼的是门前那一盅盅瓜子、豆子……用瓷杯子作为容器来卖瓜子,似乎是多年前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
那时丽江有两个电影院,一个是位于古城先锋街的丽江地区电影院,另一个是民主路现百信商场对面的人民电影院。每天晚上放电影前,影院门口必定出现几位卖瓜子的纳西阿奶。80年代初,3分钱就能买到一盅。放电影了,在影片场景比较安静的时候,你能听到此起彼伏“得得”嗑瓜子的声音。那时看场电影对丽江人来说简直隆重得不得了,要早早吃好饭,最好换上一身干净称妥的衣服,否则都对不起你好不容易等来的这个时刻。《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到后来的《少林寺》《木棉袈裟》,电影+瓜子,陪我走过了漫漫童年与少年。
从前慢
@天雨:看着这几张照片,想起木心写的那首《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多么希望古城能回到小时候的样子:在宁静的小巷里走着,一路遇到的,都没有陌生人。大家诚诚恳恳,真诚友善,说一句是一句。暖暖的阳光在老人安详的面容上轻抚。“等到风景都看透,谁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应该就是这个画面吧?
纳西妇女
@纳西蜜汁:“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 ,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杨丽萍《云南印象》里的这首民歌,最能体现纳西妇女的勤劳。纳西女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不得歇:多少纳西妇女貌美如花还拼命挣钱养家;多少纳西妇女上了厅堂,又赶紧下厨房;多少纳西妇女下了班,转眼回家又上岗;多少纳西妇女活成了“左手一只鸡,右手抱一娃”的大力女汉子……纳西族妇女除了操持家务,还要外出干活,从体力劳动到做小生意、缝补做饭、种田杀猪,样样皆能。男人们则很少抛头露面,更多将时间花在了种花养鸟,研究琴棋书画上。纳西人眼中,哪怕肤色黝黑,只要是心地善良、身强力壮的能干女人,就是美女。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永远在操持自己的家,日夜不停歇。就如同上图那位纳西阿奶,只要有一口气在,能帮家人切点鸡食,都是幸福的。岁月鎏金,在一代代纳西妇女身上,勾勒出了皱纹与华发。而这些生命的流逝,孕育出代代相传的古城精神。
扫地奶奶
@阿芳姐:图中这位阿奶,正挥舞着扫把清扫着门前的路。是多年前丽江古城里的一个常态。除了自扫门前地,逢年过节或是星期天,纳西族还有放水冲街的传统。那时候,没有“古城是我家,保护靠大家”的宣传语,但在每个人心中,古城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她、让她整洁美丽,是天经地义的事。
舞龙、灯会
@坞伯若:以前的丽江古城,逢年过节都会舞龙舞狮。那时还小,只知道看热闹,却从来不明白这些舞龙舞狮的人是哪里来的,后来看了电影里的舞狮人,感觉他们都是从电影中走来的。那时还经常会有河南等地的杂技团来丽江古城演出,杂技表演在我眼中简直是出神入化,搞不懂那些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小盆友是咋个做到这些高难度动作的。
除了舞龙舞狮,中元节的提灯会,也是古城的一大风景。上图那位阿奶举着的这个鲤鱼灯笼,在三十年前的丽江灯会上,可是最常见到的款式。那时古城家家户户的娃娃在家长的率领下,自己制作灯笼。因为我属兔,老爸每年和我一起做的都是兔子灯笼,简直太没有创意。昨天观看摄影展,看到上图这位阿奶相当眼熟,回家想了一晚上,突然想起这位纳西阿奶被人称为“阿玉灯美”(音),曾经在古城农贸市场(现玉河广场、玉缘路片区)卖凉粉,我还去吃过几次,味道很纳西。听说阿奶早已作古,看来,此粉只待成追忆了。
今年的中元节近在咫尺,但是疫情尚未结束,估计灯会也不会办了吧?遗憾!
古城里的上海牙医
@新华街原住民:照片里的这位牙医,正是丽江鼎鼎大名的上海牙医周良生。如今,年轻人不识周良生为何人,但是一提位于七星街西段的周氏口腔,相信很多人是那里的常客。而周良生,便是周氏口腔的创始人。他以精湛的技术,在丽江赢得了好口碑,让从来不重视口腔卫生与健康的古城人,也知道了洗牙、补牙的重要性。
那个年代,上海人咋个会留在丽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文革时期,有很多上海人来到丽江当知青,上山下乡,为丽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革结束后,他们中很多人回了家乡,而少数和丽江人结合的,则留在了丽江。
而在改革开放后,有部分江浙一带的人来到丽江古城,他们靠手艺吃饭。这其中,最出名的是开“姐妹理发店”的浙江两姐妹。一开始她们的店开在古城“挨起瓷”(卖鸡巷),并带来了沿海最时髦的烫发,曾在丽江青年中风靡一时。尽管我对诸如“爆炸头”这样的发型不敢恭维,可这是当时有点二杆的男青年最爱的款,没有之一。
卖鸡蛋的女子
@冬梅:丽江古城里有各种巷子,杀猪巷、卖草巷、卖鸡巷、卖鸭蛋巷,但却没有卖鸡蛋巷。事实上,多年前的丽江古城,不乏卖鸡蛋的女人,只是卖者不固定地方,她们往往走街串巷,去售卖家中积攒多日的鸡蛋,偶尔会吆喝上几声。当然了,吆喝声仅仅是“卖鸡蛋喽!”而绝不是今天这样卖蛋者一再强调的“土鸡蛋”。在那个时代,不是土鸡蛋的鸡蛋,不存在的。
四方街卖鸭的白族女人
@那山那水:看了上面这位在古城卖鸡蛋的妇女,再来看看这位穿着白族服装卖鸭的女人。注意,这是金山白族的穿着。金山白族与九河白族、石头白族相比,无论服饰还是口音,都有着很大差别。
在我的印象里,金山白族女子几乎与卖东西不沾边,她们多以农民工的形象出现,建筑工地上,常常能见到她们的身影。“直路捏”(音,意为垒土箕)、背砖、背沙……再累的活,她们干得不比男子差。而她们的节俭,也是让我从小印象深刻。那时每到中午,古城里的凉粉摊前,就会出现一群群金山白族男女,他们每人要上一碗几毛钱的凉粉,就着早上从家中带来的一块干粑粑,一顿午餐就算解决了。这些金山的白族女人,为了自己的家,干最累的活、吃最节约的饭,同时她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丽江添砖加瓦……致敬她们!
麻将
@衣古丢:花团锦簇的院子里,几位纳西阿奶在打着麻将。忙了一上午,下午抽个闲暇时间,几个闺蜜聚在一起,打几把麻将,时间就在这“希哗希哗”声中过去了。到下午五点多钟,阿奶们又忙着回家做饭。
不同的是,当年的麻将,纯属娱乐,是真国粹。如今,丽江人玩麻将更多用来赌博。而且多年前纳西人用来亲友互助的化賩,也日渐演变为了“麻将賩”,麻将也日渐失去了其作为娱乐的乐趣。
斗十一、五十K
@纳西若咪:上图两位阿奶玩的牌在丽江叫做“斗十一”(音),这几乎是丽江奶奶们最爱玩的牌。无论古城还是乡下,只要有空,几个阿奶便找个空地斗上一把“斗十一”。出牌之前时不时用手指蘸点口水去拿手中的牌,是阿奶们的常规动作。
而下图里的那一群妇女,玩的是丽江当时最流行的扑克打法——五十K。那时没有“拖拉机”、“双抠”,手中有把五十K,就能玩上一整天。看到图中背对女子身上的皮马甲了吗?明显是玉龙皮毛皮革厂的款式。那时候,能穿上玉龙皮毛厂的皮衣或皮鞋,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记得小时候有次春节,妈妈给我买了一双玉龙皮毛厂的黄皮鞋,为了显摆,我上学穿,放学穿,上个体育课都舍不得换球鞋,一直穿到上大学皮鞋穿得变形了都没有烂。那质量,杠杠滴。
水趣
@和晓松:滚铁环,自制沙包、橡皮筋,做“翻骨头”……从前的古城小孩,总有玩场,也能自制玩具。但最爱的,莫过于在古城的玉河水里踩水和放轮胎。
每到夏季,古城的玉河水量大增,正是放轮胎的好时节。但凡谁家有一个轮胎,他将当之无愧成为宠儿,所有的小孩都会用言语、用小孩喜爱的东西去巴结他,就为了能跟着他去大河里坐一下轮胎。很幸运,我家就有一个轮胎。夏天天晴的日子,爸爸就带着我和小朋友们,从黑龙潭瀑布下方出发,一路骑着轮胎往下,沿着玉河走廊—玉河广场—新华街这一路线,几个小朋友轮流骑。有时候轮胎两边重心不平衡,会有小孩跌入水流湍急的玉河水中,最后被爸爸一手一个捞起来,尽管呛水的滋味实在难受,却抵不过我们对放轮胎的喜爱,屡淹屡上,乐此不疲。
遇到干旱的年份,古城里的玉河水枯竭了,轮胎是放不了了,但小孩子们总能找到乐子。此时,去玉河水道里的泥巴里、石头下翻小鱼小虾,然后比谁的收获多,成了干旱的夏天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怀念那个物资贫乏、没有多少玩具却总能找到童趣的年代。
葬礼、古乐
@天雨流步:每每看到纳西族的葬礼,便会想到纳西古乐,由此想到宣科先生。多年前,纳西古乐一般是在葬礼上演奏的古曲,“当时人死了,棺材旁便围了一圈人,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吹拉弹奏。我就奇怪,这个音乐到底是哪来的?”宣科先生的这一奇怪,让他开始专注研究这种音乐,研究透了之后,宣科先生有了远大的志向,“我们演奏纳西古乐,不能只满足于在葬礼上吃一坨大肉!”从此,宣科先生在传承和发扬纳西古乐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将这种音乐做成了产业,名扬四海。
如今,宣科先生的纳西古乐队已不复昔日辉煌,曾经人潮汹涌的纳西古乐馆门口现在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初受疫情影响纳西古乐队也是停了一段时期,但是令宣科先生欣慰的是,如今丽江纳西古乐的传承研习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加入学习这一传统音乐的队伍中。用宣科的话说就是,“纳西古乐遍地开花了嘛!这就够了!”
月季
@山丹丹:古城人喜爱种树养花,依依垂柳、兰花、菊花、月季、三角梅……最爱街角巷尾那一蓬蓬月季。每到春天,花开粲然,还在很远的地方,一股股幽香便会钻入鼻孔,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月季花香,暗飘过。
柔软时光
@震东:这是一张新旧结合的照片。古老的石拱桥上,背着手溜达的纳西阿奶,举着奶茶的年轻人,古老与现代,在丽江古城,却是如此和谐地共生,丝毫没有违和感。
注意自行车上的那只猫,微眯着眼睛蜷在单车架上,知道啥叫丽江的柔软时光了吧?
地震、奶锅、呼啦圈
@丽水金沙:1996年的丽江“2·3”大地震,成为了无数人心头之殇。地震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地震来时,我都不知道这是在地震,还以为家中房子被大卡车撞了,还跑出去看。地震后我和家人在防震棚里住了八九个月,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时街坊邻居都住在一起,大家拼火做饭,谁家有吃的都拿出来,奶锅煮起、笑话讲起……看看上图在废墟前转呼啦圈转得起劲的小孩,丽江人民就是这样,再大的灾难,也不会让他们退却、消沉。灾难来临,依然笑对人生。
一眨眼,25年就这样过去了。25年前,“丽江”只是个名词,一场倾城之殇,让全世界牵挂着这个名字。25年后,“丽江”成为了动词,“你丽江了吗”这声问候语,成为千万游客朋友圈的一个常态。
小城故事,永不停歇
@无问西东:清晨,古城从睡梦中悠悠醒来,袅袅炊烟萦绕在古城上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城里的故事,都藏在了城墙轮廓和每条小巷的角落。破旧的痕迹,斑驳的墙壁,都诉说着历史。红尘易老,前世难续,但这些城墙与古老的房子,不正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吗?
晨光里,纳西男人推着单车,载着干活的工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城故事,永不停歇。
辣椒,花
@丛主:让我们最后用这三张图片来结束今天的这一组视觉。
丽江人喜食辣,每到夏天,就会买来红辣椒一簸箕一簸箕地晒起,晒干后舂碎,备做一年之用。
辣椒,花,给女人冲水洗手的男人……特别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它很丽江。这就是丽江人: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辣椒,生活里,怎能少了花?
感谢唐新华老师为我们定格下了难忘的古城记忆!如大家感兴趣,可到古城玉河广场看看,摄影展将持续到7月30日。
上期追踪上周读本话丛栏目发表了《“为了孩子,别再沉迷打麻将了!”丽江一学生家长致全市人民倡议书》一文后,很多人对这一倡议拍手叫好,认为丽江要重振教育,积极向上的民风非常重要,很多人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承诺创造良好民风从自身做起。
也有少部分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民风好了,丽江教育就能上去了吗?对此,丛主想要说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搞得好不好,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政府投入、师资力量等等。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教育能不好搞好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丛主发这一份倡议书,目的是为了在“目前市民一昧抱怨丽江教育搞得不好”的大环境里,市民自己首先要有自觉自醒,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自己先搞好了,再来抱怨大环境也不迟。只有民众有了忧患意识并进行反思,丽江教育才有望重振雄风。
北灵少年志之大主宰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kang/2683.html中华饮食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金梅央, 3月31日凌晨,由298名医护、疾控、后勤组成的丽江援瑞医疗队连夜出发驰援瑞丽。 4月27日上午,298人团队登上了回家的班车,平安凯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