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最新研究:加入传统药物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瓶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0-10-31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医疗大健康产业价值凸显。如何提速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医疗健康水平、加速大健康产业发展?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芭乐出品的青春电影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加入传统药物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瓶颈”芭乐出品的青春电影

“能手术吗?”“能保留肛门吗?”这是肠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也是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问题。对于病灶较大无法马上进行手术的患者而言,怎样提升其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获益,成为中国专家们多年攻关的课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联合全国17家医院历时数年完成的一项性研究成果30日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在线发表。中国专家在原有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中加入了传统药物——伊立替康药,构建了更优化的治疗“组合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章真教授告诉记者,在临床治疗中,若要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退缩效果,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应尽可能让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达到周剂量标准且用药次数达到至少4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早期直肠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相当于临床治愈。他直言,不过,临床中约80%的门诊初诊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期甚至晚期,一些局部进展期的肠癌患者由于病灶较大或者距离肛门较近,难以马上进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

据悉,200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直肠癌新辅助化放疗+手术的标准治疗方案,手术病理显示完全缓解率仅为8%;且约1/3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较低的病理缓解率和高企的远处转移率是局部进展期肠癌治疗的“困局”。

自2012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章真教授、朱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探索将伊利替康这一传统药物用于直肠癌新辅助化放疗。他们联合中国17家医院,以是否添加伊立替康,将24岁到75岁相关病患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5周的化放疗后等待8周进行根治性手术。结果显示,研究组肿瘤消失的概率较对照组翻番。

章真教授表示,这意味着许多原本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获得了手术根治的机会;一些保肛意愿强烈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辅助放疗后,病灶缩小,达到了保肛且能手术根治的机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领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仍在不断探索。相关研究项目已经启动,期望通过模式的优化,让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一个肛门保留的机会,项目已有来自22个省市的68家中心有意向加入。另外,针对“放疗+免疫”的强强联合模式,研究团队也正在进行从基础到临床的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组合形式。

蔡三军教授表示:“肿瘤治疗亟需多学科深度融合与参与,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治疗方式的组合应用,为保肛提供新的策略和可能,让更多肠癌患者既获得保肛机会,又能长期生存。”

芭乐出品的青春电影 艾滋病,提到这个词,你还会惧怕吗? 明天,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份2020年丽江全市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患者数据呈现在读本君面前: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丽江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