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触摸丽江古城
据新华社电一幅“上海地图”日前惊现互联网上本站
【山茶花】触摸丽江古城本站
“城市是本打开的书”。一座城市,总以一种特有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和表述着它独有的特征。我也习惯用瞬间印象去阅读一座城市的人文景观,于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了丽江,试图去触摸她跳动的脉搏。
丽江古城两个巨大的水轮算是城池的起点标志。玉龙雪山奔驰而下的清泉,在水轮下汩汩流淌,让一大一小的两个水轮如日月一样不停地转动。它似乎在向人们昭示,水是古城的动力,是古城的血液和灵魂,没有水,古城就失去了活力,就缺少生命的灵气。
是的,丽江是水筑的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至”。从城头出发的水,明淌暗流都潜入城池,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聪明的纳西人,沿水造屋,逢河架桥,水边铺起石板路,沿路摆开店市。河边路旁,遍植柳树,柳丝轻摆,遮屋拂水,把水与屋牵到一起。水傍街,街依水,家家流泉,户户垂柳,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故有“高原姑苏”的美称。穿流于古朴轻盈的木屋之间的水,无拘无束,轻歌曼舞。清澈见底的活水把条条水草梳洗得如刚洗过的秀发般蓬蓬松松,清清爽爽,成为水中的一道风景。临街上桥,与流水对视,心头犹如清泉流淌,古乐吟唱,久久不想离去。
古城的水是流动的,然而它似乎是有形的。四方街是古城街巷的心脏,它呈矩形,并不四方,却通八方。四大主街和两条侧街均从它的四角和腰部左右辐射开去。每条主街又分出诸多小街窄巷,形成逐层外扩的格局。顺着这个格局,散布全城的河、渠、井、塘的水,也就有长,有圆,有方。四方街地势稍高,从这里放闸流出的水,漫坡过市,像一泼涨潮的先行水波一样,卷走污尘弃物,使五花石条铺就的古城街巷光滑洁净,光亮如初。人们可以从那凹凸斑驳的石板上读出这条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读出古城的文明习俗。
有水必有桥。桥是丽江古城的腰脊,连接着四通八达的小巷,牵动着小城交流的脚步,擎起马帮车辙的声响。廊桥、木板桥、石板桥、石拱桥,样式多彩不一,而大石桥在三百多座石桥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桥之首,那桥下玉龙雪山的倒影,清晰可鉴,便有“映雪桥”之别称。双石桥,则成为城内桥之鼻祖,担负起四条主要街道汇聚与分支的重要任务,那几百年不弯的脊梁,驮起古城昨天的喧嚣与今天的文明。旁边的水车,被风雨剥蚀的斑驳面孔,如同一双含情脉脉的眸子,注视并记录着古城的故事。历经多少年的沧桑岁月,她仍在忠贞不渝地守护着双石桥,与如梭的日月一同不知疲倦地转动着。那扬起的水声,似歌,似乐,似天籁之音,余韵袅袅。那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风情,令人难以抵挡。
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充分展现着纳西文化的特色。亲近小屋,凝视那琉璃彩瓦,仿佛走进了历史的迷宫。只有细细品味与构思,方可想象出昨日的风华正茂。那早已飘摇的各式镂花古窗,仿佛一双深邃的眼睛,向人们诉说着这屋内屋外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时尚与年轻。抚摸着早已褪色的门楣,模糊的画笔,粗朴的质感,是曾经的精致。推开门的吱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从沉睡中醒来,慵懒地打了个哈欠。迈进去,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那一脚踏空的晕眩,悄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穿过窄窄的小石弄,顺木制的台阶拾级而上,一望无际的脊形屋瓦中木府巍巍,鹤立鸡群,气势恢弘,如同到了“紫禁城”。难怪徐霞客云:“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成为当代的创世史诗。民宅建筑群体均为“走马转角楼”式,外拙内秀、玲珑轻巧,不愧为“民居博物馆”。还有那院落,皆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加之南国各类翠竹及四时花木点缀其间,形与自然的美好和谐。屋檐上的不会飘摇的茸茸鲜藓,依椽而附,那是一位有生命的老者,是百看不厌的竹笺,是朝代更替的印记,仿佛越是苍老,越发厚重,越显生机。而屋顶的片片灰瓦,则接受着几百年的日月精华,镌刻着风描雨绘的流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站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现在整容的人也越来越多,整容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甚至有一些人都开始,为了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