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巾帼奋斗正当时丨黄晖:守护珊瑚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广东吹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再造一个新广东。全省广大妇女正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比学赶超,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中心、广东新闻广播联合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策划推出《高质量发展 巾帼奋斗正当时》专题报道。南粤女声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专栏,通过一个个先进妇女典型的故事,展现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她力量”。
今天,带您走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广东三八红旗手标兵黄晖,倾听“她声音”,感受“她力量”。
“怎么说呢,这是我精神上的寄托吧!因为我半辈子的心血都在这上面了。”这位与珊瑚有着深厚情缘的人名叫黄晖,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会长。
黄晖研究的珊瑚被称为“造礁珊瑚”,主要是参与造珊瑚礁,因为造礁类的珊瑚对珊瑚礁而言是最基础的框架结构,是最重要的功能类群。只有有了这块珊瑚礁,才能给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在长达2.5亿年间,珊瑚始终是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它以不到海底千分之二的覆盖面积,为近30%的海洋鱼类提供生活家园。但是近三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珊瑚礁一直在不断衰退,特别是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珊瑚礁大面积白化死亡。黄晖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对珊瑚的研究。
当时也是一个很热的环境,水温偏高,珊瑚大量的白化死亡,所以1998年就被定义为“珊瑚礁年”,慢慢就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其实,黄晖大学时并不是研究珊瑚方向,而是水产养殖专业,用她的话讲,是“养鱼的”。机缘巧合之下,她成为了“老先生”的关门。
我硕士毕业以后找工作,本来是联系好的单位没去成,当时有点迷茫吧。另外一个老师就介绍我去一个“老先生”那,“老先生”也快退休了,那块也挺重要的,我说好,“老先生”说你感兴趣就来吧,就这样我就去了。
黄晖所说的老先生,其实是我国著名的珊瑚分类与珊瑚礁生态学家邹仁林,他是我国最早关注珊瑚礁生态的学者之一。在1996年,研究珊瑚需要潜水,我国的研究装备和条件都十分艰苦,研究人员方面,老先生的悉数出国,可以说黄晖是独自战斗;设备方面,不同于研究海洋学,可以搭乘大船出海,而研究珊瑚,只能通过小船抵达。除了晕船,科研人员需要解决潜水引起的失重、高压等等困难。
要下到海底这个过程说实话蛮辛苦的。遇到风浪会晕船,到了海里要减压,因为有人会头疼,有人甚至耳膜破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失重,我们要在海底建苗圃,在海底打锤子,在岸上可能两锤子就行了,到下面用的力气可能十锤子都打不下去。
团队中有许多像黄晖一样热爱海底研究的女科学家,有人会问,女性经常下海工作,身体能吃得消吗?黄晖总是笑说,为什么不行?女性的敏感和细腻恰好是科研工作非常需要的能力。
对于这个职业来讲,我们是有长处的。我对年轻女性说,要自立自强,要多一些社会的责任感,这个社会是大家的,你也是其中一员,年轻人应该更有理想。
尽管困难重重,但海底世界的神秘与魅力却深深吸引着黄晖,西沙群岛清澈见底的海水,五颜六色的珊瑚,灵动可爱的热带鱼都令她着迷。
最漂亮的是西沙,那里的水非常清,在水面上就能看见海里十几米,看到鱼和漂亮的珊瑚。如果潜到下面,置身其中你会更加受震撼。近岸就不一样了,水很浑浊,你趴在那里才能看到一点方寸,颜色也没有那么五彩斑斓。其实生物五颜六色也是一种保护方式,这是生物界的奇妙和美好。下到海里,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你自己和身边的珊瑚礁,只有呼气吐气的声音,其他的都听不见了。
2002年黄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200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走遍了整个有珊瑚礁分布的区域,做了第一次全面的摸底。这次摸底,黄晖发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急剧衰退,这让她十分心痛。
我们用的最多的一个数据叫造礁石珊瑚覆盖率。2005年在西沙做的调查是30%-40%,不算好,但是也还不错,近岸的可能20%,现在近岸是10%,在岛礁不到10%,可以想象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枯竭。
国内珊瑚已经非常少了,珊瑚覆盖率健康的参数是50%以上,因为全球变暖,现在只有10%左右。黄晖的目标至少是努力不要让它荒漠化,让它走上可以自我恢复的道路。
2007年,黄晖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起开始担任中国研究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三十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面对全球范围的珊瑚礁退化,以及我国珊瑚礁生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黄晖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并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研究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晖形容,珊瑚繁殖和珊瑚礁修复技术,就类似在海底“种珊瑚”,有点像植树造林,让它在海床上长成真正的珊瑚礁。
我们“种珊瑚”主要利用的技术是无性苗圃技术,切断肢,然后长成一大块,我们在做的是怎么增加基因型,增加遗传度。因为我们进去苗圃的可能就那几个基因型,无限克隆了很多,但是基因型很单调,所以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上升到这个级别了。
这些年来,她带领的团队深耕三亚进行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根据当地不同的地质和水流情况,黄晖分别设计并搭建了树形珊瑚苗圃、框架珊瑚苗圃等,培训珊瑚断枝达3万株以上,底播移植珊瑚4万株以上,修复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同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这一国际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黄晖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结合国际珊瑚礁前沿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五年来,黄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1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英文SCI论文59篇,出版11部专著(第一作者9部),共获得省部级等荣誉10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和“南海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等荣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也是支撑广东发挥改革开放优势、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围绕海洋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城市战略谋划等,广东海洋集聚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能,在完善海洋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海洋科技蓄能、推进海洋新兴产业谋篇布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年伊始,广东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作为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黄晖深知,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她带领团队长期为边防、海关、公安、渔政等部门提供保护类珊瑚的执法鉴定公益服务,接下来将继续深入社区、校园、渔村,让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海洋。
我们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在这个平台上做科普宣传,一点点推动这件事,让公众参与保护海洋。随着现在整个大的氛围包括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珊瑚礁的保护状况也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