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6-30

  随着中国电影观影群体规模的快速增长及政策的开放,中国电影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中国电影产业却面临着投资回报率低、投资环境不健康的困境,这与我国的电影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商业化进程还不成熟有关。但与此同时,我国电影在质量和艺术性上也遇到很多问题。本文以今年戛纳电影节成为华语电影的售卖场所为切入点,意在讨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如何实现双赢。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个部分以戛纳电影节为案例阐述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冲突;第三部分为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探讨;第四部分为总结部分。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不仅需要大量的商业类型片,还需要一些小众的反应社会深深层次的文艺片,以及一些被观众广为接纳的经典片。在电影发达的地区,他们不仅有众多的商业片院线容纳各种商业片,也有文艺片院线给他们提供生存环境,这种商业化发展成熟的环境下,也促使了电影质量的提高。

  随着中国电影观影群体规模的快速增长及政策的开放,中国电影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然而在票房连年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却面临着投资回报率低、投资环境不健康的困境,这与我国的电影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商业化进程还不成熟有关。不仅如此,我国电影在质量和艺术性上也遇到很多问题。随着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的到来,本文以近几年戛纳电影节成为华语电影的售卖场所为切入点,讨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如何实现双赢。

  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华语片只有陈可辛导演的《武侠》入围了午夜展映单元,此外,无一华语电影入围竞赛单元。虽然中国电影发展时间短,在国际奖项上一直是式微状态,但就以近5年来说,2008年,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杀入主竞赛单元;2009年,两部电影入围竞赛单元,其中一部来自地区;2010年,王小帅的《日照重庆》进入竞赛单元。仅从这个成绩看,只有2011年与2012年没有任何电影入围。

  但与此同时,戛纳电影市场却十分火爆。国内的媒体也更多的是争相报道华语片在海外的售卖情况。诸如《华语片无缘主竞赛单元 戛纳成华语电影超市》(2012年重庆商报)、《戛纳影展华语电影艺术放一边 卖片是王道》(2011年每日新报)、《戛纳电影节上摆阵吆喝 华语电影有“钱”途》(2011年时代商报)、《戛纳电影节大师扎堆 华语片赶场:不参赛只卖片》(2011年信息时报)。

  对此,国内电影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欣慰于国产电影有占据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并且部分影片还有不错的售卖成绩;另一方面却担忧电影制作方本末倒置,忽视电影的质量。因为无论是戛纳电影的金棕榈奖,还是其他国际A类电影节奖项,都十分注重电影质量,然后才谈到电影的市场与票房。

  那么,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市场到底卖得如何?电影是否在商业化的同时无法兼顾艺术性?面对戛纳电影节成为华语电影卖场的情况,我们是应该表示认同和理解,还是抨击电影人太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抑或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的方式,实现双赢才是更重要的呢?

  2011年戛纳开幕开幕的第二天,在电影交易市场,华语片的卖片单位占据了好几个展位。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徐克的《龙门飞甲》、陈可辛的《武侠》、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等知名导演的电影均在展台之中,此外还有中影集团的一些影片和香港幸运星公司的一些修复版的老片进行售卖。2011年,戛纳电影市场有4500个公司和4300部电影参加,参加总人数有1万零6百人,中国内地250人,带来了76部影片;中国香港方面带来了63部电影,中国有9部。中国内地电影人约占总人数的2.3%,来卖片的华语电影的比例约为3.3%。(美国电影人占据了卖片市场的最多数,约为15%,法国人约占14%、英国人约占11%和日本人约占9%)场面十分火爆。然而,售卖情况却不是那么乐观。除了主旋律影片遇冷外,即使是表面热售的电影也有很多隐忧。

  比如《金陵十三钗》全球发行权(除北美、亚洲外)由Film Nation公司购得,《武侠》全球发行权(除亚洲、法国外)由韦恩斯坦公司购得,《让飞》日本、英国发行权都已售出,3D动画片《兔侠传奇》意大利版权也已售出,华狮则购得《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3D肉》的北美发行权。

  以《武侠》为例,《武侠》是被哈维的韦恩斯坦公司买下发行权,该公司曾经成功发行过《杀死比尔》、《无耻混蛋》等艺术电影,也让发行的影片获得数十座奥斯卡奖项。但哈维也有在电影人心中的“骗子”售卖手段:首先放出风声,宣称以高价买下该片的海外版权,让其他发行商望而却步。但是,哈维方面只付给了片方一小部分定金,之后他就会视情况而定,表示愿意赔付定金放弃购买,但该片早已错过最佳卖片时间,只能便宜出售。此外,哈维也出现过“退货”情况:2005年,他以高价购买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但因为该片在国内市场口碑惨淡,哈维与片方于该年年底解除北美发行的合约,最后只有一家小的发行公司愿意接手《无极》。

  综上所述,虽然华语电影在戛纳的售卖情况具体如何,笔者无从知晓,版权费的具体数额也是商业机密,但是,从已知的情况来看,我国电影的海外出售表面繁荣,但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戛纳电影节曾经我国艺术电影取得不错成绩的地方,然而近两年来,却也没有任何电影入围,这虽然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审美和喜好取舍不同,但同时也需要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艺术性的掌控有所反思。

  国产电影在戛纳市场售卖火爆,但还存在很多隐忧,这虽然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商业化进程还不够成熟有关,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的差距,无论是电影的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纵观这几年入围了戛纳电影参赛环节的华语电影在市场上反应惨淡,这体现了中国电影在产业市场的运作上还有所欠缺;然而,只注重电影卖出好价钱,在国内取得好票房,却忽视了电影本身应有的质量,也反应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缺失。所以戛纳电影节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在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的双赢。

  文化产品只要是参与到了市场竞争,经过市场检验,就是具备商业性的,所谓的商业性的区别只在于一件文化产品有没有最大的发挥其在市场的商业性,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可是,什么叫做艺术性,却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因为每个受众的喜好并不一致。但是,艺术性的起码标准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品质和内涵。

  文化产品为了达到更大的商业利润,用了各种营销手段,取更大的利益,这样的产品是不是就一定艺术性薄弱呢?与此同时,很多文化产品因为没有相应的商业运作,在市场上激不起任何浪花,这样的产品就一定特别具有艺术性吗?不能否认的是,一些大型的商业类型片依靠商业营销,获得可观的票房,但是这不表示好票房等于好电影。但是,在整个电影市场上,更不乏票房和口碑同样取胜的商业片,这样的影片所具备的艺术性,比起一些没有得到商业认同的文艺片的艺术性来说,并不一定就处于弱势。

  要平衡文化产品商业性与艺术性,无论是作为主创人员还是作为受众,都应该先有对商业性有不排斥并加以利用的心态,并对艺术性有一定能力的掌控,才能真正做到平衡。一味的反对商业性炒作,吹捧艺术的小众化或者是一味的用低俗品味取向迎合大众,认为赚钱就是一切,都不是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首先,文化产品的制造者需要要做出的好的产品来的意识,同时,要有一个与此对等的宣传营销能力,完美的平衡好的文化产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其次,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对受众的的认知,不要看高或是看低产品的受众群,他们接受低劣的文化产品不代表他们认同,只代表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同时,受众接受不了一些文化产品,也不代表他们的审美、品味、接受度不到那个艺术层次,这只表明该文化产品的质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或者营销宣传手段还没有让受众有效的接收到你产品的信息。

  商业性和艺术性无法平衡,这个矛盾的本身,并不在商业性的过剩或者是艺术性的不足,这仅仅是表明文化产品的主创者还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商业性和艺术性。一些品质低劣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横行时,这表示主创人员没有很理解到受众对艺术性的要求;一些好的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同,这表示该产品的商业运作没有到位。

  商业性不是一个贬义词,让市场接受是一件好事;同时,艺术性也不是一块遮羞布。好的文化产品诸如2009年的贺岁档电影《十月围城》与2010年的贺岁档电影《让飞》就是很好的体现。不能否认的是,经典作品都是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

  回到戛纳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一直以艺术为根本,对艺术的追求造就电影品质,因品质引来观众的欣赏和评论,进而卖座,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才有戛纳电影节的交易市场,因为大家信任戛纳的品质,所以被戛纳邀请的片商才能卖出高价钱,进而繁荣艺术本身,形成双赢,这就是它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的模式。通过对戛纳电影节的了解和分心,笔者发现华语电影市场的问题颇多。虽然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产量和票房至关重要,就像每个产业都重视销量一样。但对于每个产业来说,创新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对于电影产业,这样极具艺术要求的产业来说,每个电影人的灵感与艺术感的创新至关重要。如果通过对国际电影市场的了解下,只关注国际市场电影营销的末端环节,只在乎电影卖出的价钱,而忽视电影本身,那么中国电影只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烂片,止步不前。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不仅需要大量的商业类型片,还需要一些小众的反应社会深深层次的文艺片,以及一些被观众广为接纳的经典影片。在电影发达的地区,他们不仅有众多的商业片院线容纳各种商业片,也有文艺片院线给他们提供生存环境,这种商业化发展成熟的环境下,也促使了电影质量的提高。而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类型片还欠缺成熟,文艺片一直在衰退,要么是题材敏感,要么是没有市场接纳,近几年出现的经典电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关于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不仅仅在于追求商业最大化,或是抨击商业行为,而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两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得到受众的喜爱,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而且在近几年来,一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更加意味着电影市场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要求。(作者系: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2] 赵雪.戛纳电影节上摆阵吆喝 华语电影有“钱”途[N]. 时代商报,2005 年5月24日

  [3] 华语电影戛纳电影节卖片 都说卖得好数字见不到[N]. 北京晨报,2011年5月24日

  [4] 李雪、郑洁.制作发行方投放盲目 电影业投资背后的隐忧[N]. 北京商报,2009年11月15日

  [5] 凤凰网娱乐(窦黎黎). 华语片:拿奖没份 卖片却不寂寞[EB/OL]. ,2008年3月

  [7] 屈雅利.电影贴片广告的传播价值剖析[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年10期:54-55

  中国式养老困局阿拉法特系遭毒杀化武专家叙利亚遇袭算命大师内幕人民日报大楼土豪金长沙养老山庄闲置废电池无需统一回收NASA致歉四成老人自认是负担调休挪假引不满出租车国标出台贵阳2500人拆违建16岁女生辍学产子亚洲先生候选者iPhone 5c暴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