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活跃着一群“建筑可阅读”志愿者专家、达人不少主持人也加入了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12

  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三次迭代的上海“建筑可阅读”已成为都市旅游的千万级流量入口。据统计,武康大楼街区周末每日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相当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日游客量。

  在“建筑可阅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一线文旅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志愿者队伍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今天,徐汇区文旅局与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签订合作推广协议。活动现场,来自“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的多名志愿者与smg主持人分享有关“建筑可阅读”的见解和玩法,双方的碰撞和切磋未来将令更多市民游客受益。

  由徐汇区文旅局发起成立的“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成立以来,已拥有300多名志愿者。尽管这些志愿者基本上都不是文旅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但他们的专业素养一点都不含糊,不少人“身怀绝技”。其中,个别志愿者本人就是他们所服务建筑中历史故事的见证人和经历者。

  志愿者之一的朱懋耀是国家特级导游、“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顾问专家。他一连用了好几个“没想到”,讲述了自己与建筑可阅读结缘的故事。

  早在1996年,身为导游的朱懋耀接待了欧洲一家知名杂志的编辑和记者,带着他们走了淮海路、衡山路、复兴路等。一路走、一路讲,一行人都觉得当时的上海新建的建筑大大方方,但一些有价值的老房子却显得有些破旧。为此,朱懋耀查阅资料,写了一份有关如何保护老房子的报告。没想到这份报告后来在广播电台公开播出,令他颇为意外。

  此后,朱懋耀就一直关注与老房子相关的工作。2002年,上海规划启动了22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这让朱懋耀“没想到”;

  2006年,上海第一批修缮的老房子公众开放,市民游客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老房子,朱懋耀和徐汇区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各个点位查看时,发现不少老建筑门口排了100多人的长队,市民游客对历史建筑的热情如此之高,他连称“没想到”;

  2016年,武康路及周边区域出现了不少自发自愿讲解老房子的志愿者队伍,这也令朱懋耀“没想到”……

  他说,作为一名“50后”,他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能将与建筑有关的知识告诉更多年轻人:“我们这代人还能听长辈唠叨老建筑里的生活,自己再观察、学习,和这些历史就自然而然地联结起来了。但许多年轻人少了从长辈口中感知老建筑的环节,他们和历史联结的链条更长,需要我们更努力才能把这个更长的链条串起来。”

  另一名志愿者俞悦,本职工作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因为她的先生是一名特别喜欢建筑的加拿大人士而与历史建筑结缘。带着先生和孩子行走衡复风貌区的过程中,俞悦也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见闻。很快,不少朋友纷纷提出希望能跟着他们一起走。“当时我觉得既然要带着大家一起走,就不能只是随便讲讲,需要去准备一些更专业的资料。但上网查的时候发现,有些建筑的资料比较支离破碎。”

  后来,俞悦得知徐汇区有一个专门的“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带着外国游客走历史建筑时,俞悦也收到不少反馈。比如有海外游客提出,希望上海历史建筑的英文说明不只是简单地“中译英”,而是能更多地用适合外国人习惯的方式去诠释和讲述有关建筑的故事。

  志愿者中的陈建平,是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原副总编辑,堪称签约活动举办地百代小楼的“主人”。他带来的讲解不但专业方面无可挑剔,也包含了他在百代小楼时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广受市民游客好评……这样一批素质过硬的志愿者,为上海的建筑阅读项目注入了更多鲜活的故事,不断充实着“建筑可阅读”的内涵。

  据悉,此次徐汇区文旅局与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签订相关协议后,将在“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中设立smg主持人志愿者分队,合作双方将建立起“建筑可阅读”工作宣传共推、志愿者培训体系共建、文创项目共创等三大工作机制。

  未来一段时间,以“老建筑深度探访”“故人回眸”等主题开展的线下活动、音视频节目和直播活动等,将陆续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建筑可阅读”志愿推广行动还将逐步向全市各区拓展,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