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该躺平吗?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答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06

  作为一本看了简介就被惊艳到的书,开启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启蒙。而其中极其触动到我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是被社会结构所塑造的产物,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是没有个人概念的。

  之所以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是因为突然意识到社会如此多的“时代病”症结所在, 是由于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自我”。

  而“自我”这个命题虽然缥缈宏大,却也是人生之中需要最先觉醒的问题,所以以此内容为基础,作为开篇。

  儒家文化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念,成为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最有效的办法。所谓“仁”,概括来讲就是:我为你好,你为我好,我们彼此照顾。

  而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社会生产力十分有限,吃饱穿暖都是个问题。所以人与人之间照顾的重点更多在生存方面的照顾(即身体能不能长大):吃的多不多?身体长得好不好啊?

  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自我认知方面知识的引导,再缺乏家庭理念的影响和自我教育的缺失,很多人的“自我人格”是发育不良甚至不成形的。

  缺乏“自我人格”意味着,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楚。自以为的“自我人格”实际是未经反思的“社会的观念”或者“他人的观念”。

  当今社会处于生产力爆炸的阶段,社会发展速度远超于社会伦理的进化。在这个个人被不断被“工具化”的环境下,再加上多元文化不断冲击,个人其实是迷失的:

  “人格”原本就并不成熟,当下的大环境更不会为这样的“人格”提供养分,所以个人的“人格”并没有能力分清方向。

  “自我人格”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个人的价值观念被社会主流大浪所裹挟:要成功、要一夜暴富、要创业、要升职加薪。

  在此插入一个概念:人是社会的产物。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的社会对人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宣扬不同的理念,要求人完成对应的目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无论是主流价值观的理念还是盛行的消费主义,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有目的。在社会生产力不足的年代,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是民族共同利益;而在生产力充足的年代,则需要在大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小我,才是跟随时代的脚步。

  如果这些“为什么”的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是“不自知”,那内心需求与外在现实有很大概率是会相互消磨的。

  所以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才会出现“上班如上坟”、感觉自己在诺大的城市很渺小、明明挣了很多钱还是觉得空虚、群体性的低和抑郁、谈了好多段感情却感觉没有一个人真心待我。汇总成一句话就是“不开心”。

  因为内心需求没有被足够尊重(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因为没有清晰的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在此引申一个概念:学习其实是回忆的过程,从出生的那刻起,关于身体、意识和心理的属性,以及运作方式就已经设定好了,之后能学会的都是从本心就认可的东西。

  所以抛弃杂念,相信直觉,探寻从出生那刻就与生俱来和启蒙伊始的天赋和所在,远比被要求成为另一个人来的要得心应手。这个概念在此只用来定义个人属性的一种方法,不属于的玄学范畴。)

  发现自己的人格特质,并发展与之对应的底蕴和能力,看清自己生活的意义与方向,是人一生所要探索的道路,也是毕生的。

  甚至其中的坎坷和困难,不见得会比未清醒时要来的少和简单:不只是因为需要以足够的知识量和丰富的阅历作为支撑,还因为人格成熟的这条道路上,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上忙的。

  只是此时头脑的想法和内心的想法才不是疏离的,自我人格才是丰满坚实的,评判体系才是独立的,追求的东西才是对自己来说真正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