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7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2年12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指出,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

  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在中国被称之为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

  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

  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为了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开展更有效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于1992年、1994年和1996年,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1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在全国建立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并于2001年和2003年成功地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态度。

  具体来看,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为12.5%,对科学观点的理解达到了30%,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为8%,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达到了46.7%。

  这一结果,与欧盟原15国、日本和美国在2001年进行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从对于不同群体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平衡,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地区、收入群体之间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城乡公众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差距很大。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还调查了中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以及不同群体公众获得科技信息渠道的差异。

  2003年的调查结果再次表明:电视和报纸是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比例分别93.1%和69.5%,通过广播获得科技信息的排在第三位,为31.9%。

  另外,中国公民通过亲友或同事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比较高,达到28.5%。对于农村居民,这一比例高达36.9%,城市居民为18.2%。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获得有关科技知识的公众比例高达21.6%,农村居民这一比例达到了29.7%。

  中国公众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仅有5.9%。城市(11.4%)和农村(1.3%)差异显著。

  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对于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和科学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的调查表明,公众对致富信息感兴趣的程度最高,达到83.1%,其次为健康与卫生保健(75%)、教育(69%)、科学新发现(57%)和新技术应用(56%)。

  超过半数的中国公众(53%)对生产适用技术感兴趣,对医学新进展信息感兴趣的公众比例达到49%。

  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男性公众、年轻公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及待升学人员、文化程度高的公众对科学新发现和新技术的应用更感兴趣。西部公众对生产实用技术感兴趣的程度最高。农村公众比城市公众对生产适用技术更感兴趣。收入对公众对各种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影响不大。

  公众的支持程度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决策部门在包括科技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决策中越来越重视公众的意见。

  2003年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研究持支持态度。大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在面对高新技术和新产品时,绝大多数公众相信政府。多数公众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影响又有坏影响。多数公众认为应该利用自然。科学家的职业声望比较高。在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中,教师和医生最受青睐,其次是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其后,在各部门、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普管理机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普场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设有科普专项经费,以支持科普活动。中国目前的科普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

  社会各界,包括科技界、媒体出版业、城市社区、企业等等,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之中。

  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协调机构是相对集中型的。为统筹管理和协调各部门的科普活动,使各部门都重视科普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科技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国家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中央、国务院和群众团体中有关科普工作的部门组成。随后,中国各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这对于有效动员各种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国务院各系统中,各部委的科普职能都是依据其主要职能而展开的。

  科技部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下设立了科普处。该处的职能是:起草国家科普政策法规、组织协调国家重大科普活动、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教育部下设机构中,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科学技术司、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等依据自己的职能,不同程度地参与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

  卫生部涉及到的主要职责有:开展全面健康教育、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等。

  农业部在农村科普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部下设的科技教育司负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业部还积极支持中国农学会的科普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虽是一个群众性科技团体,但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科学技术普及。建国以来,它通过组织科普活动,为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了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它担负着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的任务。

  在中国科协机关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部,主管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所属167个全国性学会,其中138个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于1979年。在22个直属事业单位中,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从事科普事业的有14个。全国已建县级以上科协2881个,学会65482个,企业科协10674个,大专院校科协328个,街道科协4191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2511个。科协机构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有系统的最完善的科普组织。

  中国科学院也是中国科普工作活动的重要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是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人才密集、科研设施先进的优势,加强各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为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设施资源的优势,及时有效地向社会普及中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中科院科普办公室,负责中国科学院的科普工作,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下设妇女发展部,其涉及到的科普职能有:指导各地妇联组织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扶贫、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导各地妇联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巾帼建功”活动等。儿童工作部涉及科普的职能有:开展女童工作,促进女童发展;参与推进校外教育,协调、推动全社会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此外,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青团等部门都有专门的机构设置负责职工和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

  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截止到2001年,中国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科学技术馆是指综合性科学普及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馆一期工程2万平方米在1988年建成向社会开放;1999年国庆50周年时2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竣工,千年之交向社会正式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二期工程新展厅的展示内容着重反映了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反映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领域,主要包括:航空与航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能源与交通、材料与制造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等各学科不同领域展品300余项,还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品约400项。

  2006年,将有一座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更加现代化的设施将使之进入世界三大科技馆之列。

  上海市科技馆是地方政府投入建立的大型科普活动场所。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非正式会议,就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海尔科技馆是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现代化科技馆,创建于1998年并于1999年正式对外纳客。海尔科技馆是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融科技、文化、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展馆。

  目前,中国建有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其中包括恐龙等生物博物馆30座、天文馆15座、地质馆70座。

   常州中华恐龙园应用的先进技术堪称中国自然博物馆之典范。恐龙园运用情景营造手段,以飞溅的瀑布、冷峭的山岩、无水的海洋、茂密的丛林、洪荒的洞窟等,再现中生代特有的生存环境。化石陈列运用互不雷同的手法,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声光电的运用,结合影视成像、动画、恐龙翻模、网络游戏以及各类科技制作等,使中华恐龙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观念,成为具有震撼力的,集博物、科普、观赏、游乐、参与为一体的现代新型恐龙博物馆。

  中华恐龙馆内设有五个主厅和六个辅助厅。全馆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馆体穹顶最高处达36米。各厅通过逻辑路线,有分有合,互为关联。以生物演变史作为设计背景,重点突出恐龙从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毁灭的构思主线,揭示了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必须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深刻主题。

  利用已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也是中国科普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古人类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中心。

  “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中国科普工作发展要求而研制生产的,目的在于向偏远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科学技术咨询,举办科普展览。

  科普大篷车具有车载科学技术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传教育、科学技术影视片播放教育、赠送科学技术普及资料书籍、流动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舞台等五项功能,被誉为“流动的科学技术馆”。

  科普大篷车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受到了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2002年,“科普大篷车”在全国17个省、市、区行驶,在各地举办了约10万场科普报告和讲座,听众数千万人次。

  2002年,中国又推出了面向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普列车”,主要开展科普展览、报告会、讲座、农业技术咨询、医疗技术培训、致富经验传授、科普电影放映等活动。

  2002年5月以“传播科学文明,服务老区人民”为主题的科普列车从北京出发,沿京九(北京—香港九龙)铁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的14个县市开展宣传服务活动。2002年10月,以“传播科学文明,促进西部开发”为主题的科普列车则从北京驶向西北,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3个省、区铁路沿线个县(旗、市)的各族人民提供服务。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科学技术普及离不开传媒的参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传媒在公众获取科技信息中的重要性。中国媒体界也积极参与到科普大军之中。

  电视已经成为中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这和电视台的努力不无关系。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视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网。

  中央电视台自1997年以来,专设第7套节目进行农村科学技术宣传;第10频道是科教频道,专门对大众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在频道的节目中也开设了科学技术普及及宣传的栏目,如“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科技博览”等。

  各地方电视台也开设了电视科学技术普及及宣传的频道或栏目。许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专门的科技节目制作播出部门,有固定的科普节目或栏目。

  作为中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二大渠道的报纸,也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发挥科普作用。

  1954年3月第一份科技报纸《科学小报》创刊。目前有60多份科技类报纸,包括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这些报纸既有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主办的,也有科研单位和群众团体主办的,发行遍布全国各地。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都设有科技版、科技类栏目,科技日报则设有科普周刊。科技类栏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科学知识类、科学普及类、技术应用类、科技信息咨询类、科技新闻类、科技动态类。这些栏目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大有帮助。

  2000年,中国科普期刊达到430种,科技期刊发展到4600种。科普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知识类、实用类、教育类、启迪类、生活娱乐类、文摘史料类。其中知识类占50%左右,实用类占25%左右。

  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是《家庭医生》、《大众软件》、《电脑爱好者》。

  图书出版界在促进科技普及中也积极努力。2000年,中国科普图书的品种总量为4377种,发行量为27852千册。出版了如《物理世界奇遇记》、《暗淡蓝色》、《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时间简史》等世界著名的科普译著,以及《从北极到夏威夷》、《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千秋功罪话水坝》等著名的科普原创作品。同时,编辑了《新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科学与文明》丛书等大型著作。

  尽管只有6%的中国公众将因特网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但由于因特网良好的开放性、交互性和传播媒体的多样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科普工作的新方向。

  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科普网站很多。科学技术部主办的“中国科普”网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公众科学技术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国科技信息网”、武汉电视台主办的“科技之光”网站,都是科技信息的专业网站。而很多的商业网站也开设了科技栏目。

  中国的大型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

  科技活动周是目前中国重要的科普活动之一。2003年虽然遭受SARS疫情影响,但全国科技周活动仍如期在网上进行。主题是“依靠科学,战胜非典”。

  国家科技周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全国各省市有关科普活动的机构都采取行动来宣传科技,促进公众与科学的对话。每年的科技周国家科普联席会议都通过协商形成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各部门再来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主题为“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的200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15-21日在全国展开。2004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重点宣传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关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主要的活动包括在北京举办“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的大型主题展览及大型科技游园会、在河北西柏坡举办“科技富民”大型科普活动、在黑龙江举行“振兴东北,服务三农,科技列车龙江行”大型活动等。

  科技周、科技月等综合性科普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却非常广泛。通过定期举办大型科普活动,调动了科技人员进行科学传播的积极性,推动了公众对科技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社会影响。

  同时,配合重大国际和国内节日,国家各科普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如国际气象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植树节、国家节能宣传周等,各有关单位根据节日的情况,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工具,以科普知识竞赛、演讲或大型文艺演出的方式来宣传相应的科学知识。

  面向农村的科普活动则更加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播。自1996年以来,各地在每年的春冬季节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后组织了1000多万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村干部群众提高文化科技素质。

  在这些活动中,都穿插着科普讲座。据统计,仅在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系统就举办讲座近9万次,参加人数达到300多万人次。

  “由于政府部门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现在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环境。”——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到过世界许多地方,在比较了中外科普工作的条件后,对中国的科普环境表示由衷的赞叹。

  基本采用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采用的标准,同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一些修改。

  采用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的理论和测试题目,即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理解。

  科学方法:包括对“科学研究”术语、“对比实验”和“概率”的理解。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测试对在中国最普遍的五种迷信现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或笔仙、周公解梦)的态度。

  对于“分子”、“DNA”、“Internet”、“纳米”这四个科学术语,仅有15%左右的人能够完全正确地了解;有近大约15%的人对这些概念有些了解;有近70%以上的人回答完全错误或回答“不知道”。

  如果问“地球是否围绕太阳转”这个问题,会有80%以上的公众都能答对;但是,如果问“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天吗?”则有40%的中国公众会给出错误答案。

  能够完全答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为37.3%;关于“对比试验”的案例提问,能够回答正确的仅17.8%;关于“概率”事件的提问,有58.4%的人给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科学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正相关;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科学素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仍然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从200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举办科技活动周。2001年的科技活动周是全国性的首届科技周,它是在全国各省市开展的科技周、科技月基础上进行的。主题是“科技在我身边”。 早在1987年杭州市就举办了“科技宣传周”活动。同年夏天,上海市举办“科技之夏”活动,时间为一个月。上海的“科技之夏”每年一次,连续举办过四届,1991年易名为“上海科技节”。黑龙江、吉林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利用农闲季节,在农村开展科普活动,该活动已经扩展到北方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科技部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