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热词里的中国教育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5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多项重大教育政策落地实施。日前,光明日报教育部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在10亿字词语料技术抓取基础上,遴选出“2021年度十大教育热词”。让我们从这些热词里,寻找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难忘足迹。

  习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薪火代代传承。一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教材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等不断完善,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从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一声声响亮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到以张桂梅、吴蓉瑾、王红旭、刘永坦等“时代楷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竞相涌现,广大师生在新的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接续奋斗。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就必须用党的奋斗成就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用党的历史经验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有利于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教育塑造未来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并且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广大青少年理解他们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一代人,成为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近些年,校外培训热加剧社会教育焦虑,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校外培训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并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和制度,同时对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出部署。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97.3%的家长对双减后学校提质增效的变化表示满意。

  各地贯彻落实部署,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出了“5+2”课后服务,使得“作业不离校、应考不操练、提质靠学校”成为新常态,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显著减轻;另一方面,随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量的压减、培训时段的规范和收费价格的管治,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频次和强度随之明显减低,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也相应地回归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因而,“双减”政策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当教育评价方式得以全面优化,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将获得有效纾解,教育生态及育人环境也必然会变得更加健康、和谐和可持续。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学。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被人们认识熟知,正是由于它的创办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华坪女高也正是张桂梅理想的承接——在这里,近2000名女孩圆梦大学,她坚信:我们女高的学生,会顶起一片天!

  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总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今天,以张桂梅、黄大年老师为代表的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正在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更多学生的人生梦想,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更好的自己。

  今天的华坪女高,不仅是山区女生未来发展的梦工厂,还是“张桂梅式好校长”教育情怀的结晶体,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好教师群体教育智慧的集结地。让每位学生都能透过教育看到人生的希望,让每位学生即使在失意时也要懂得坚持,张桂梅校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但却做到了教育承诺的这一切,这是张桂梅的教育魅力所在,也是每位教师的所求。

  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和未来,让一千八百多位孩子走出高山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是华坪女高教师群体集体打造的教育丰碑,也正是一千七百多万人民教师脚踏实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为示范。

  2021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以下简称《问责办法》)开始实施,从制度上确立起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问责办法》从“问谁的责”“谁来问责”“问什么责”“怎么问责”四个方面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了系统制度设计,实现了教育督导与教育执法、纪检监察的联动。

  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团和气”的倾向,督是督了,导也导了,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却久拖不决、屡改屡范。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问责的板子打下去,没人承担责任。

  教育督导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也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问责办法》不是对原有问责工作的小修小补,而是将问责置于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设计,形成了一级督一级的问责模式,覆盖了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督导工作人员等对象,涵盖了法律法规党纪主要方面以及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主要内容,设计了不同问责对象的问责方式,列出了从重问责情形,切实提高了教育督导的责任层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2021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万元;全日制研究生则由不超过1.2万元提高至不超过1.6万元。《通知》还扩大了使用范围,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

  国家助学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底已累计发放助学超3000亿元,共资助超过15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高额度多次调整,以本专科生额度为例,2002年是6000元,2014年是8000元,2021年调到1.2万元。疫情和自然灾害是这次额度调整的重要背景。

  国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到五个“确保”,保障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受洪涝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就学。同时,随着助学管理机制的逐渐健全,的便利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原本助学只能用来抵扣学费和住宿费,经《通知》调整后,抵扣完超出部分可弥补日常生活费。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生源地或校园地,已办理学生也可享受新政策红利。

  这一年,“好学区”不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铜墙铁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直指部分“公参民”学校掐尖招生、畸形“择校热”;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提升计划发布,幼儿园将更普惠廉价,县中“塌方”将得到遏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意见印发,优化布局、增强区域服务能力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96.8%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经过3到5年的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

  从基本普及、全面普及和免费、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教育机会平等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跨越的清晰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在要求,是建设高水平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也是从根本上化解“择校热”、缓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推动学校结对帮扶、集团化发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实行市域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实行教师县管校聘和教师校长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辖区内初中分配等等,是推动基本均衡的重要举措。在推动优质均衡的过程中,需要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打造政策升级版。各级政府都要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教育资源投入,并适应城镇化新趋势,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为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接受平等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而不懈努力。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前夕,习总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目前,正式设立的职教本科学校已有32所,招生规模3.8万人。人社部也明确提出,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职业本科教育,打破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成为引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职业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给广大职业院校带来了奋进的新希望。相关学校要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科学制订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胜任教学、善于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高水平“双师型”团队,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持。

  2021年12月,习总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科教融合之热是时代的反映,体现着培养时代新人和扎根大地办学的探索,折射着社会对大学的期盼。新一轮科技蓄势待发,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创新是发展新动能,大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科教融合成为大学重要的办学思想,教师在研究中培养学生,学生直接参与科技活动。大学模式开始变革,通过解决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区域产业需求等问题服务国家建设;教育理念开始变化,教学、科研、服务同频共振,按匹配差异形成大学自身特色。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育人成为常态,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大学与科研院所的融通频繁发生。大学优质丰富的学术资源正不断转化为育人优势,真正实现按发明创造规律培养创新人才。

  2021年,艺体考试招生迎来重大改革: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保证招考公平公正成为改革的方向。9月,黑龙江、甘肃等7个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

  高考改革历来承载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艺体高考内容形式特殊,考生人数年有百万之巨,其改革牵动百万家庭、千万家长的期盼,关系到高考改革的成败。

  通过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统考和减少校考、严格招生程序,着力解决少数学生文化成绩、艺体专业水平偏低,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等问题;通过完善评价机制,维护和增强统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艺体招生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尊重教育和考试发展规律,正稳步推进,从而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由十三届全国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法律层面对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作出规定,使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这是我国首次为家庭教育专门立法,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家庭教育地位,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实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养育子女有了更高的目标,也遇到了更多的困境。例如,教育内卷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频出,网络使用、法治意识、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品德教育、人格健全等一系列矛盾让很多家长束手无策。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化以及家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务事,而是从家事变成了国事。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党和国家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家庭教育的国家责任,从各级政府到企事业单位,从群团组织到校外机构,都要在家庭教育领域履职履责、尽职尽责,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之路。这一法律的出台,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大局出发,促进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