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变化的翻译世界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04

  “2022年,以翻译及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中国企业达10592家,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相较年增长17.2%,高于全球增长率;我国翻译人才队伍持续增长,总人数首次突破600万,翻译从业人员相比去年增长11.7%”。2023年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开幕。会上,中国翻译协会发布了《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折射出这一年来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新成就和新变化。

  繁荣发展的翻译市场背后,我国翻译人才的就业状况如何?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新时代的译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火爆全球的ChatGPT是否会引发翻译行业的大洗牌?带着这些问题,《今日中国》记者采访多位高校教师、企业人员及翻译从业者,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毅主持发布会并发布《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近年来主要依托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体制,尤其以2007年开设的翻译硕士专业(MTI)为主。当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首次开设这一专业,每个学校统一招生人数仅为20人。《报告》指出,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高等院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MTI)的院校达到316所,累计招生约11.5万余人,毕业生约9.7万人。

  短短十几年,翻译教育发展迅猛,最近几年势头尤为明显。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该校德语口笔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2年开始招生,最初口笔译各招收5人,之后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目前每年口译方向招收12人,笔译方向招收25人,是国内招生人数最多的学位点。

  如此多的翻译硕士专业毕业生,他们最后真的都能学以致用从事翻译相关工作吗?《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底,我国翻译及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规模已达601万,相比去年增长了11.7%。其中,专职翻译人员约为92万人,相较于2021年略有下降。投入一线从事翻译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7.2%,离开翻译行业的毕业生占27.9%,而 2021年这一比例为22.4%,人才流失情况依然存在。

  从2017年开始从事自由口笔译工作的高玉告诉记者,在北京,她认识不少英语专业全职译员,但是全职从事小语种如德语翻译的人员寥寥无几。“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完全靠从事全职翻译养活自己,要想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就要多条腿走路。”除了翻译以外,高玉还在各个平台做自媒体,算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网红学习博主。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主任赵忠会是中国石油大学等11所高校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授。在她看来,全国每年的翻译专业毕业生虽多,但高质量的口笔译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她向记者透露,其所在的翻译中心为翻译专业毕业生开出的年薪在25万元左右,这在青岛算是不错的收入。即便如此,也很招收到优秀的翻译人才。同时,作为多所高校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也了解到许多翻译专业学生对于就业难的焦虑。

  在她看来,归根结底还是“培养的土壤出了问题”。“高校教师普遍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重科研的整体学术氛围,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情况比较严重。” 她认为,高校的当务之急是重视任教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四川外国语大雪德语学院李大雪教授分析指出,高素质翻译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质量生源不够多,学校教育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应加强政校、校企的合作力度。此外,在教学内容上,他提出应当增加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是实践类课程增加关于机器翻译的扩展模块,所有实践课程都要包括后期编辑的实践;二是将翻译项目管理纳入必修课程,将虚拟翻译机构系统地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有真实的职业体验,体验项目经理、译员或编辑的角色;三是新增一些与新兴职业相关的课程,如手语和视频翻译。

  获得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育青(本人供图)

  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在2023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翻译事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现实任务和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要担当职责使命,对外译介传播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全面推进《习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正式出版39册,涵盖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9个外语语种及国际中文,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语言类留学生推广使用。

  作为德语系列教材《高级汉德翻译教程》的副主编,李大雪教授表示,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重点已从“翻译世界”转移到了“翻译中国”。翻译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为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作出贡献。他认为,这套教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当代中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这个问题,在年会开幕式上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育青给出了具体建议。“从事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工作要全面考虑‘不走样’和‘能接受’两个维度。”他解释说,首先要力求准确传递文献的信息,充分实现文献的功能;其次是要适当考虑译入语在词语、篇章、语义、语用乃至心理、认知诸多平面上的具体特点,探索有效进入译入语读者世界的途径,切实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效果。外译中时不能“徇华文而失西义”或“徇西文而梗华读”,中译外时同样也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偏颇。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讨论热点,这个可以与人自如对话、流畅问答,甚至能够题诗赋词的人工智能并非专为翻译而设计,但其翻译能力引发相关从业者的广泛讨论。不仅如此,不断升级的机器翻译软件如DEEPL、谷歌翻译等早已影响了人们获取译文的方式。

  《报告》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改变正在悄然发生。《报告》指出,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注册信息数据库显示,截止2022年底,国内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达588家,相较于2021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增长率113%。翻译及语言服务企业普遍认同翻译技术大幅提升翻译效率并看好机器翻译前景。

  自由译员高玉认为,机器翻译软件强在翻译说明性文字、弱在翻译文学性文本,不过她在工作中还是常常选择机器翻译软件作为辅助。在她看来,译员的翻译能力如果在机翻技术水平之下,的确有被替代的风险。

  李大雪教授认为,ChatGPT势必将对教育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他指出,ChatGPT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翻译专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和挑战。“这种竞争会大浪淘沙,使真正热爱翻译的学生进入翻译行业,也会激励翻译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魏育青教授同样认为水平一般的翻译工作者逐渐被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强调,真正高水平的翻译人才现在不多,将来也不可或缺。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真正优质的翻译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那些立志于投身翻译事业的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翻译水平。拥有40余年翻译工作经验的魏育青教授总结出一名优秀的译者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一是优秀的语言知识技能,包括汉语和外语。二是T字形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百科知识和精深的专门知识。三是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要具有对中国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的热爱、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原作者和接受者的尊重和敬畏,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综合和分析能力,与时俱进的信息搜索和加工处理能力等。他表示:“在这些方面,老一辈翻译家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上海翻译家协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会长草婴先生,其译品宏富,译德高尚,译艺精湛,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