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什么样
“此次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把在线教育逼出来了。”11月27日,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委会主办的疫情后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霍国庆如是说。
然而,一个“在线教育”显然不是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可能产生变化的全部。相较于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在后疫情时代,我国的教育应该变成什么样?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没有目的的,如果教育有了明确的目的,那应该叫培训。”霍国庆坦言,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整个教育系统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教育几乎都在为高考做准备;大学教育则是为了帮学生找一个好工作。”
对此,清华大学原党委韩景阳在发言中表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最基础的部分。以此为基础,进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此之上,则是价值塑造,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这该是一个完整教育的主要部分。”韩景阳说,但要实现这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显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在发言中,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表示,在第四次工业的带动下,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行业同样需要一场深刻的思想。
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该报告预测了2025年,全球就业市场最需要的10类能力。其中,位居前三的分别为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我国教育十分注重的学生读、写、算等能力则不在其列。
对此,王元丰坦言,未来的教育要回归本源,教育的使命将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奋斗精神、创新思维和责任感,这也是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为此,首先需要作出调整的就是广大教师群体。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充当学生的知识传授者。然而,如果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应该是充当学生的向导。”王元丰说,所谓“向导”,即要引导学生面对本领域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
“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要点燃火炬,让一个人的心灵能够充实,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作为老师,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王元丰说。
如果说前述几位学者关注的更多是教育之“道”,那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则更加关注教育之“术”。在发言中,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她呼吁加强科研机构的相关贡献度。
王颖表示,我国在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初,施行的便是“双轨制”,即除高校外,研究机构也被赋予了授予学位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中有25%的高校可以招收研究生,相比之下,国内300多所科研机构中,仅有7%可以招收研究生,这一比例有些过低。
“与高校相比,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比如科研项目更加丰富且实际,经费也相对更加充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她说。
对此,王颖建议,应探索以科研机构为基础设立研究生大学,完善相关规定,将研究生大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鼓励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招生培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经教育部备案后,允许科研机构和大合授予学位。
此外,王颖还表示,国家应设立相关专项,鼓励科研机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些中央部委下属的科研机构,其研究领域非常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目前这些机构反而受到限制,导致其只能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这一状况也应该得到改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