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受教育的人都变成这样,都变的文明,对社会有用,那么国家自然会蒸蒸日上,良性循环一旦形成,自然民强国富,国富民强,民强国富。
在中国,功利思想是一种很普遍的价值观,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上大学作为得到好工作的条件和敲门砖,在很多人看来是自然而然、行云流水的事情,如果你上完大学之后不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那么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大学几年的付出不仅没有意义,而是对人生价值和财富的浪费。
功利主义有那么多支持者有着一定历史原因和地域背景,是有一些道理的,人毕竟需要生活。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并不乐观。近些年来,大学扩招不仅稀释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质量,拉低了学生平均水平,更多的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没有能够学到融入社会的一技之长,甚至连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素质都没有达到。
不能唯“就业率”,是一个好的提议。就业率如果作为一项政绩指标的话,掺水作假将不可避免,那些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光鲜亮丽的成绩单不能掩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大学教育改革要关注这个方向,不能唯“就业率”,但更要切实提高就业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大学生在毕业时,只拥有就业的能力,完全胜任一项工作,而其他的个人素质没有进步,这样的教育多少也偏离了大学的本质,现在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社会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大学改革的方向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人才强国战略才线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