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精英教育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08

  精英教育作为理念,强调重视对天赋人才的培养;精英教育作为阶段,则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历程;精英教育作为模式,是指对优秀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正确而全面地理解精英教育的意涵,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能够应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人才,合理布局教育,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出现了许多误读与误解现象。概念是思想与行动的工具,凝结了人们认识的智慧,概念不明确或不严谨,往往导致实践的混乱与困惑。了解来龙去脉,从而正确理解精英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英是一个日常用语,并非专业名词或教育学中的专门术语。精英一般指最宝贵的人才。其英文为“elite”,可作名词与形容词使用,可作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理解或使用。褒义强调精英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群人或社会集团;中性表示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群教育文化程度高、素质高,从事社会管理、技术工作的人群;贬义则是一种反讽,暗指一些脱离群众的特权阶层。

  作为教育学中的专门术语,精英教育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精英开展的教育,二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前者是从选拔方式来讲的,强调通过一系列学术筛选,挑出“最好的”“最有潜质”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后者是从培养目标而言的,即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杰出人才。

  精英教育也有褒义、贬义之别。褒义的精英教育,是指对少数天才、英才的重视与培养。贬义的精英教育,则意指只关注少数学生,是一种“特权教育”。与之对应的是大众教育与平民教育,认为教育不仅是发展那些聪明学生的潜力,而且要发展每一个新一代成员的潜力。

  从历史上看,精英教育是伴随教育发展过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含义逐步丰富拓展,并发生微妙变化。历史上,我们习惯于把阶级社会中只让少数统治阶级子女接受教育的制度与现实称为精英教育,教育是一种为统治阶段服务的工具。随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欧洲各国越来越重视精英教育,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从19世纪70年始,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天才教育研究,对精英的选择逐渐摆脱了“经济的阶层”标准,而偏重于通过心理测验等选择方式。这个时期的精英教育主要指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从此,各国都将精英教育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冷战”时期大国竞争更是对精英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精英教育被视为一种针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对严格选拔的学生施以专门的、特殊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以从事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精英教育更多地指向基础教育领域,主张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一些有特殊天赋的人才。

  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以来,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过渡的进程,高等教育在教育观、教育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入学与选拔、院校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如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马丁·特罗认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以具有中世纪以来的古典传统和以国立大学为主组成的精英型高等教育系统为特征。大学重视学术研究,尤其是传统学术领域的研究,并以接受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子弟、培养传统的专门职业人才为主要使命。大学被称为“学术中心”或“象牙塔”,受到国家严格的控制与庇护,与市场脱节,不需要对升学需求或劳动力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尽管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很迟缓,原因就在于此。马丁·特罗把欧洲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视为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这一阶段之所以被归纳为精英教育,其一是为了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用来表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层次、一个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阶段划分的数量概念;其二是用来说明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与性质,从接受对象上看只是少数人的权利,从培养目的上看只是为了培养政府与学术精英。

  马丁·特罗认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大众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不同,主要是指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类型,一种关注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的培养模式。

  “精英”是有天赋才能的人。“天赋才能”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国际通常标准,主要有5类:第一类是把某种职业方面的突出业绩作为判断标准;第二类是根据智商来判断;第三类强调在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或其他一些特殊领域的杰出者;第四类是百分比定义;第五类是创造性定义,主要把创造力作为天才的标准。精英不仅包括卓越的智力,也包括创造性或创造思维以及动作技能方面的能力,还指称具体学术领域和艺术天才。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就是要对这些具有天赋才能的人因材施教。把两者进行区别很有必要,前者包括了所有的高等教育系统与机构,而后者只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一些人将两者混同,结果出现了许多有违精英教育规律的现象。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缺乏,高等教育规模较小、招生人数较少,从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中优中选优,称之为选拔“精英”,而不是立足培养“精英”人才。在精英教育阶段,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在为社会各方面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并没有在“精英”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因为当时大学生少,各类高校均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需求为目标,而且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不必太多考虑学生培养质量。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类型演变为包括高校、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多种办学模式共存的多样化系统,学术标准从统一的高标准趋向多样化。这时,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研究如何培养精英人才。应该说,大众阶段为精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现实可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意味着更加重视天才教育的实施,更为重视少数天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均衡公平的基础上办好“特色示范学校”,开展学科竞赛与技能大赛等,使少数具有天赋的儿童少年得到合适的教育。如中国科技大学举办“少年班”,使得一些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儿童尽早得到选拔培养。

  各国也在不断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例如,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主要以学术型高中为代表,而学术型高中的主体是公学、文法学校的第六学级。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制度、大量的可供选择课程、多样化的资格证书、精深的治学态度。这类学校只约占英国高中教育体系的10%,但其社会影响很大。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重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广泛性,以适合具有天赋的孩子选择高难度课程。美国高中精英教育倡导全球化教育视野,有雄厚资金的支持、丰富的学校课程、优秀的教师队伍、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及全面的学生服务。私立精英高中是美国高中教育的典范,具有悠久历史。目前,美国开办了STEM精英学校,选拔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些领域表现出卓越能力的学生,为其在后中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方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更为多样,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行精英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双重审视和探索。一方面,研究型大学要专注于培养精英。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正在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名牌大学、研究型大学应承担精英教育职能。应该将这类大学“解放”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发展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建立“荣誉教育制度”实施精英教育。荣誉教育,指专门为优秀的、具有高水平和高能力的本科生设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选拔出那些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让他们在最高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英国是最早建立荣誉学位制度的国家,通常荣誉学位是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成绩和学术水平,确定学位类型。据调查,获得一等或二等荣誉学位的学生在从事学术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和潜力。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也开始探索通过“荣誉教育项目”培养优秀人才。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美约900所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荣誉教育项目”成员单位。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以基础学科为突破点,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目前该计划已经在部分高校的数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实施。各高校以此计划为发展契机,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为实施精英教育设立培养机构。比如,浙江省几乎所有地方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类似的学院,为少数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进行单独培养。

  精英教育作为一个历史发展概念,承载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含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语境下包含了不同意蕴。精英教育作为理念,强调重视对天赋人才的培养;精英教育作为阶段,则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历程;精英教育作为模式,是指对优秀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正确认识精英教育内涵,对精英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