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703号(教育类164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重编中小学语文、历史、品德课本时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一、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素养。同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基础教育相关学科国家课程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012年,根据中央要求,我部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以下简称“三科”)教材,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经过多层次严格审查把关、试教试用、广泛征求意见等环节,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从使用后的反馈意见看,师生们对新教材整体满意度高,既传承经典又有创新,适教利学。今年,还将继续加大三科统编教材统一使用力度,2019年实现全覆盖。
其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讲授五大发展理念、总体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介绍了主要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小学低年段以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为主,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和基本礼节,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等,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初中段进一步重视选择和使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素材,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集点,切入当代青少年关心的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如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中相对集中的从“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您提到诸葛亮的《诫子书》、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和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内容,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均有专门的篇目,《诫子书》安排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收录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小学四年级上册有余心言描写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尽可能避免重复,也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名人名言,道德与法治教材选取了其他典型素材,如巴金的“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在《格言联璧》中,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少年时期的学习经历等。
语文统编教材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结合的方式编排内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统筹安排有关内容,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是增加古诗文比例,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其中古诗词112首、古文14篇、古典名著(节选)3篇,除拼音、识字单元外,古诗文占全部选篇的36%。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32篇,其中古诗词84首、古文41篇、推荐古代名著7篇,占全部选篇的48%;二是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关键词开展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历史统编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注重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实,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有关内容,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了45位文化名人、56部科技文化著作,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明确列入国家课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2014年教育部通过了11套《书法练习指导》教材, 2015年审查通过的书法教材投入使用。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又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014年,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通过不同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明确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中小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涌现出一批特色学校。2015年,教育部从各地报送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工作案例中,遴选出283个优秀案例予以表彰,积极引导各地各校树立典型、学习先进。
近年来,积极推动各地各校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教育部部署举办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媒体导向作用。继续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专题,开展公益宣传,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引导。会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等部门,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研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渗透、贯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教育部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其中包括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引导中小学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考招生中使用。
2015年,教育部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就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进行专题研讨,明确提出了高考命题改革加强“一点四面”考查的重点任务,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心注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2017年高考多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通过熏陶鼓励学生向上向善,完善道德品质。如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等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数学科试题加强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渗透,强调中国古代数字文化的传统特色。二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如历史学科注重通过古今对照,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学科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思考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加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典型的是全国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了语文学科的鲜明特点;英语全国卷写作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给外教写邮件邀请他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根据工作安排,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将颁布。高中新课标颁布后,教育部将启动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特别是统一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思想、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增加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力量,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