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公众对教育的认识俞立中校长说教育不是应试
:有这样一位校长:他是国内985高校中第一位开通微博的校长,目前新浪微博已经有1,544,670个粉丝;他的经典笑容永远都是 “露出后槽牙”的哈哈大笑;他在学生毕业典礼期间专门安排了档期,与毕业生单独合影留念。
得知要采访俞立中校长的消息时,起初还有些紧张。毕竟,他是一校之长,而在我的求学经历中,除了开学和毕业典礼,生活中是鲜有校长身影的。
但在搜集俞立中校长资料的过程中,他的形象显得愈发亲切,仿若一位年长的智者,总是和蔼地娓娓道来。
采访中的俞校长是睿智的,面对毫无准备的提问,他都能条理分明地给出满意回答;采访结束后,亲和的俞校长摆好姿势,跟提议拍照的人合影留念。
1969年,俞立中从上海老家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长水河农场,做了一名农民。1978年,当了十年农民的俞立中决定报名参加高考,返回上海。
那一年的高考在7月份举行,6月份在黑龙江还有一次初试选拔。当时,又正值农忙时节,想要复习只能挤时间。
“5、6点钟我们就要下地干活,晚上8、9点钟才收工,一日三餐都在田地里。”这是俞立中当时的生活写照。于是,他只能等晚上大家都睡了,才在蚊帐里打开手电复习功课。
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往往用手电看一会,把书里的内容和习题记在心里,然后就关上手电,自己躺在炕上琢磨、记忆,在心里默默解题。
每天清晨出工前,他都会把重要的物理公式、数学公式写在手上,得空休息的时候就张开手看看。任何支离破碎的时间都成为他的复习时间。
考试那天凌晨,俞立中坐着货运卡车,一路颠簸了两个小时才到达考场。还没从头晕脑中的状态中缓过劲儿来,就进考场考试了。
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60万左右,录取率只有5%,满分为500分。俞立中最终考了420多分,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录取。得知被录取的消息时已经是9月份,当时的俞立中还在地里干农活。
从华师大毕业后,俞立中赴英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他回到母校被聘为副教授,于2006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2年5月,一名学生在微博发图,显示穿的工作人员在窨井打捞残渣,说是食堂人员打捞地沟油的证据。
很快,“华东师大食堂使用地沟油”的在网络发酵,一时间大量转发。俞立中看到此贴后,询问了相关部门,确认图片上的工作人员只是在打捞油脂沉渣、疏通地下水道,于是在微博回应学生和外界的质疑。
这次经历让俞立中深刻体会到社交平台的“威力”。此后,他经常在社交平台跟学生直接互动,不仅把学校的政策第一时间让学生知道,并且从学生那边得到不少反馈和意见,方便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大学有五项功能:人才培养、科学发明、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如果说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那肯定是人才培养。”俞立中表示,人才培养永远都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校太偏重科研,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
不过,人才培养并非单指教学研究,而是全人教育。俞立中在微博上跟学生互动,就是在用自身的行为告诉学生,校长跟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是彼此尊重的。
“如果校长很官僚,根本不搭理学生,这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将来有一天,学生做到类似职位,他也会那样冷漠地对待别人。”这或许才是互动背后的深层意义。
作为校长,俞立中认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应该有想法、善沟通。如果校长对学校发展没有战略思考,这不能成为校长;如果校长不善于跟政府、跟企业、跟院系、跟师生去沟通,就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跟社会资源结合起来,也无法将自己的思考实践下去。
2012年,俞立中出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美合作办学的高校,第一届学生已经于今年毕业。
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的招生模式,高考成绩只是上海纽约大学招生的一个参考。在对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和申请材料做出筛选后,一部分学生将获得参加 “校园日活动”的资格,学校通过模拟课堂、英文写作、团队活动、单独面谈等方式,考察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是否适合上海纽约大学。
“我们目前对教育的看法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学生只追求好的考试成绩,从小就开始接受各种训练。”俞立中说,“我们想告诉公众,教育不是这样的。”
成立五年来,国内不少高校教师来学校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跟学生的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等。
此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建筑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建筑模式。学校没有围墙,借鉴了纽约大学与曼哈顿金融区合为一体in and of the city(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理念,由此获得了“垂直大学”的雅称。 学校建筑内部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在具体细节方面,上海纽约大学也为其他高校做了示范。拿招生环节来说,华东师范大学便做了三项改变。
在自主招生环节,华东师大加入了公众演讲项目,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之前的五位老师面对一名学生面试,改为老师跟学生的一对一交谈,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发挥;在候场区域增加两个休息时,提供糕点、水果、咖啡等茶点,供候场的学生休息、聊天,减少紧张氛围。
细节上的变化是背后理念转变的反映。之前学生排队等候、众多老师面试一位学生的模式,显然没有顾忌学生的备考压力。
如今,这所学校培养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俞立中用“变化很大”来形容四年本科教育对他们的塑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努力去实现理想。这是最大的变化。”
俞立中在跟学生家长沟通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学生已经被哈佛大学录取,但她最后选择了卡麦基梅陇大学。“她会选择有价值的,而不是名声最响的。”
毕业选择直接工作的学生中,有14个人拿到了普华永道的offer,但一半都没去。其中一个去了真格基金在上海的办公室,整个团队只有三个人。
俞立中后来问起这个学生的选择,学生说,他选择职业只有两条标准,一是兴趣,二是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否有利,公司名气、起薪、工作地点,这些不是考虑的方面。
所以,这位学生选择只有三个人的真格基金上海办事处,放弃普华永道,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帮助青年人创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三个人的团队,发挥空间很大。
智见介绍: 搜狐教育原创账号,给家长和老师介绍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孩子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