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关于教育写作的若干箴言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26

  我算不上优秀的教育写作者,拿不出像样的经验。但如果说多少也有点成果,总结以往,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箴言曾对我产生过积极影响。推己及人,相信这些内涵丰富的箴言也会为大家的教育写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发生这种变化,最重要的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记得李吉林老师生前多次和我说过:“杨院长,我的文章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呢?因为要写,所以我就要读,要想。读多了,想透了,写出来了,我不仅有东西和同行分享,更重要的是促进我把情境教育做得更好些。”

  李吉林老师是一个一线老师,她就是通过写作,把一个看上去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变成辉煌的现实。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成为教育家。情境教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流派,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拿到全国教育科研的一等奖。

  牟宗三先生说,“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向下堕落,另一种是向上升腾”。因为写作,因为研究,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生命能够向上升腾,实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这其实也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以为己。”“学以为己”是说学习首先是养心修身,使自己的人格更完整、精神更高贵,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讨论:你为什么研究?为什么写作?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说,首先,是为自己。为自己精神的、生命的饱满。然后,立己达人,你自然会让渡到他人,让渡到社会。

  教育写作有没有功利性的一面?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一种资本形式,个体往往存在用自己的精神内涵兑换社会文化资本的倾向。人总是活在社会现实中,总要受社会化管理那一套体制的影响,教育写作从不可能走向可能,也包括“身外之物”,譬如职称、职务、荣誉、社会影响等。

  这个不要去回避它。关键是排序不能乱,我们的第一价值是为自己写作,使自己“立德树人”,站立起来,进而为教育、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功利性是第二位的。二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你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你有了文化资本,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做更重要的贡献。

  十多年前,“师陶杯”论文获奖颁发的会议上,我就讲这句话。记得一位大市分管教育的秘书长,听我讲过这句话后,热烈地跟我握手。他有同感,他在实现更大人生意义时,也一定是用写作兑换了文化资本。

  徐州市教研室刘春老师曾在一个场合专门向我致谢,其原因在她的女儿参加作文大赛颁奖会时,回去和爸爸妈妈交流,说以后你们不要动员我写作文了,我听一位伯伯在颁奖会上讲到一句话,“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我懂了!

  首先是生活。我有一篇小文章曾在《江苏教育研究》作为卷首发表。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课堂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当然,这里的“课堂”是泛称的,也包括班主任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教育生活。

  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一条通道,就是改进专业实践。所谓“名师”是一堂一堂高质量的课垫就了他的人生高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恰如王栋生老师和中学生谈写作时所说:“你的大地是生活!”教育写作的源泉当然是生活。

  其次是思想。我们的教育实践能超离那种教书匠式重复的、机械的劳动,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是因为我们用教育理解去引导了我们的教育行为。

  每个老师都有教育生活,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写,更不是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很好,很重要的差别是思想的有无和高下。

  我们不是简单地写生活,而是写经过思考的生活,“我手写我思”。这个时候,那些理论的东西和实践的东西揉在一起,就长出了一棵一棵新的苗苗。这种苗苗,其实就是一种创造。而写作者的生活,也会因之更有意义,更有品位。

  还有情感。杜威讲过一句话:“知识只是情感的汪洋大海里面的一滴水。”教育是一个情感的事业,你不能热爱生活,不能热爱学生,那你的教育写作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也很难有真正的教育写作。

  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写作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育写作的成品则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大情怀催生的孩子。

  这里讲一个年轻老师的故事,南通有一位老师叫刘昕,她送给我一本书,我看到以后非常感动。她们学校有一个孩子,是很底层人家的,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横竖不开口,随便怎么跟他交流,他都不讲一句话。

  作为校长的刘昕,听老师介绍过以后,就和老师商量,自己来给这个孩子加课。除了老师上的课外,她单独为这个孩子备课上课。一共上了250多节,都有精心准备的教案。终于有一天,她和这个孩子的任课老师在办公室交流时,听到外面有怯生生的声音喊“老师”。一看,门口站着的就是这个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孩子开口对老师讲话。班主任和刘昕校长相拥大哭,然后把孩子抱过来,痛哭一场。

  伟大的胜利啊!铁树开花了!从此,这个孩子就步入比较正常的状态,和人交流了,他终于冲破了自己的那么一道坎儿,人生的一道坎。刘昕从她备课的资料中,选择了七十多篇出了一本书。我看了以后很感动,看得眼窝都热了。这就是情感,这就是生活。当然,这里也有她的思想。

  生活、思想、情感,这三样东西对一个写作者是很重要的。我认为,生活是体,思想是魂,情感是血脉。这三者,融铸成一个人。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个教育写作的人,你就站在那里了。

  有了生活,有了思考,情动于中,怎样把它写出来呢?我认为有两关要好好地过一过:一个是讲故事,另一个是结构化。

  一位是丹尼尔·平克,他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助手。他有一个观点,认为现在是一个高感知的时代,讲故事非常有效果。他列举了人生的六种基本能力,讲故事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结构化,陈嘉映、金生鈜等学者都非常重视。从知识的源流看,以叙事带出知识和以说理阐释知识,是人类知识史的两股源流。前者可以看看史传、神话、寓言等等,包括一些经典诗篇,都是在讲故事,知识包容其中。后者用阐释、解释的方式去传递知识,如诸子百家。

  这两股源流都是源远流长,在今天都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一般的论文写作是在解释、阐释知识,但是教育写作不一样。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擅长很感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讲的故事不仅感人,而且有力量。所以这两种方法我们都要重视。

  所谓“剥洋葱”是叙事的,是讲故事的。讲故事里面的观点在哪里呢?剥到最后你没有看到一个“核”,但是你剥每一瓣洋葱的时候洋葱味你都感受到了。“敲核桃”指的是解释、阐释的文章,敲开以后里面有个核桃,这就是思想观点。

  当然我认为“敲核桃”不是最好的比喻,哪怕我就用很土的说法——“吃包子”,似乎也更恰当些,这个思想在咬第一口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和“敲核桃”还是不一样的。

  讲故事对一线老师很重要。南京的曹勇军老师的一本书就叫《我和学生的故事》,曹老师认为,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有趣的是,曹老师的学生也在“讲故事”,他的学生在发在网上的文章中回忆,离开母校多年,想起曹勇军老师,总是很感动,曹老师看书的样子,说话的样子,悠悠地走路的样子,包括抖烟灰的样子,想起来就很亲切,就心生暖意。曹老师说,“教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看来这也是他们师生的共识。

  故事具有高传播性。一个好的故事,马上就传播开了。你要讲一个很深刻的理论,不一定传得开。故事还有它的独特性,故事很少有雷同的。它是一种生动的特殊性,而一般性都包含在特殊性当中了。故事还有多喻性。我有一次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是因为当时才讲三维目标,有的老师上课。说什么都往三维目标上靠。比如,孩子捧一束鲜花来,老师也一定要引导孩子说这个就象征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我就把它作为一个“起兴”,来讨论三维目标怎么落实。我们教科院的马维娜老师看过后对我说:“杨院长,你讲的这个故事很精彩,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马老师是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她的视角和我的就肯定不一样,她一定想到可以从教育社会学的多个维度解释它。

  当然,讲故事要有亲切感,我经常和《江苏教育研究》同事们讲,老师们写的文章,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烟火气,是不是来自现场。有烟火气的文章有打动人的力量,至少让你感到很亲切。

  讲故事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一些隽永的细节让我们流连忘返,教育叙事也要努力提供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使故事生动起来,而且常常有照亮全篇的效果。

  再说结构化。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房子。你怎么把这个房子搭起来呢?讲故事的文章搭房子侧重于时间维度,包含了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如同文学作品中有的历险记,采用空间体叙事,教育写作的讲故事是很少用的。

  这里重点说说一般的论文,关于结构化,陈嘉映教授给了一个说法,叫“建筑说理”。各种材料,各得其所,于是房子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于是房子就有了。结构化就是要有逻辑,金生鈜教授认为就是针对问题,进行理性思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如果你自己还没有个性化的结构方式,那么可以沿着4个基本问题走。这4个基本问题包括: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成果概要”的表达,就是这四个基本问题。如果分三段,第一段就是讲为什么、是什么;第二段是重点,主要讲怎么做;最后一小段讲做得怎么样。

  针对教学的某个具体问题去写文章,也可以大体分4个层次: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原因,然后阐说解决策略,最后归纳结论。

  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结构化也是有特点的。比如课程,不管怎么表述,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定要包含在里面。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这些基本要素要考虑到,你未必是按照这四个方面去结构,但作为基本要素要有,它们形成了文章的内在肌理。

  不同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我看到一位数学老师的稿子,他就着教学案例讲数学的学科实践,说到符号变换,描述从动作符号变成图像符号,然后再变成数字符号,这就有点数学味道。

  有位语文老师,送一篇论语文课程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文章让我看,我扫了一眼就请他回去再好好想想,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及形象思维,更没有提及创造性思维,语文特质出不来,内在结构是残缺的。文章指向语文课程整体的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包括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只是选择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这个点,则又当别论了。

  我要强调的是,第一,所有自己的句子,都要以共同的语法为前提,在公共话语平台和别人交流。你讲的话别人要听得懂,只有自己懂,别人听不懂的话千万不要说。你讲得别人一愣一愣的,其实是自己没想清楚。

  第二,教育写作是教育写作生活的整体追求,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这几年江苏的普通高中进行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多位校长都围绕自己学校的创建写了很有份量的文章。文章好,首先是实践,主要是实践,是他们的学校突出优势探索,在建设高品质学校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生成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

  第三,“寻找自己的句子”,要“认识你自己”。以我自身说,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呢?我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文科更重视感悟,我以为自己在长期的语文教育生涯当中,培养了一点悟性,因而写文章时力求“扬己之长”,表达通透一些。还有,我整天沉在中小学,知道老师们用什么话语去表达,所有力求说得亲切一点,尽量娓娓道来。那么“通透性”和“亲切感”就是我追求的,当然我还没做到位。

  第四,这个“寻找”要不断学习,要自觉地接受前贤和同行的精神滋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最好能有个感觉,通过你的不断学习,过个三五年,人家就刮目相看,突然发现你有了飞跃。这个感觉其实就是你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是,你的人生就在不断升腾。

  第五,相互砥砺。如果有一个朋友圈,有几个、十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坐下来,海阔天空,说到说不动了,这个时候才说“好吧,再见,我们下次再聊”,这对于我们成长是很重要的。江苏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等,有较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映照的状态。

  第六,“寻找”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要学会坐冷板凳,要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我们省教科院的孙孔懿老师每过几年就有重量级的著作拿出来,他在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教育家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这些方面的研究在学界进入第一方阵。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板凳功夫了得。

  经常有老师问我们,怎么写才能写得好啊?怎么写才能发表啊?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很多很多人,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问过巴金。巴金有一句话很经典:“只有写,才能写”。在这个问题上,我绝对认可巴金。让我们一起记住并且践行巴金老人的话,“只有写,才能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