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中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劳动除了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命所需外,还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根据劳动的这一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劳动除了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命所需外,还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根据劳动的这一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人和自然界对象交往关系的建立过程,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统一于实践的过程,而人类获得的知识、技能、理论都来源于这一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在社会现阶段更加隶属于智力创造活动。”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就是将智力和体力融合的过程。学生在处理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需要分析所处的情境,寻找问题症结,进而提取相关的理论或者查询相关的知识,训练已有或新的技能,进而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交替作用,共同推动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劳动的具体形式中蕴含的思想和行为的交互,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遭遇脑力层面的提取信息失败或体力层面的操作失败等问题,学生为了成功实施劳动行为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调适能力。学生在经过艰难的劳动后,对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才会对劳动者、劳动本身产生敬意。
劳动作为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了包括美在内的人类的全部文化。在日常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清洁校园环境和打理校园花木等都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美。与此同时,劳动还能锻炼学生的体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劳动作为“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本身就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殊途同归。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与现实世界交互过程中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依托当地教育资源、劳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环境、家乡、祖国乃至全球的资源情况。如参加“挖土豆”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农作物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的地理、历史、科技知识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青海农业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普及情况等,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个性和共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发展共性的同时,更好地发展个性。如在清扫积雪时,学生可能会在铲雪中体会到如何利用惯性劳动,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劳动,如何制造更省力的劳动工具等。每个学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选择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个性发展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优势,树立自信心,激发创造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