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的启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对之咀嚼再三,但觉警策隽永。较之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更为空灵、深邃,具有更为广阔的包容力量。怪不得他能够被称之为“师范教育之父”。
教师这个职业不是理想主义的,也不是英雄主义的,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仅仅是一间教室。然而,往往就是因为几句“激励、鼓舞、唤醒”的语言,可能让一个学生终身受益。陈景润在中学期间,由于一位高校来代课的老师随口几句关于数论的介绍,引发了他一辈子要解开“哥德猜想”,摘取这颗科学皇冠上明珠的追求;司马迁则是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学术领路人的临终遗嘱,宁可身受那对于男人来说比死还要残忍的腐刑,发愤著书,定要完成那开创史家新的《史记》。可见,“述而不作”的职业,仅仅凭借着语言力量的教师,能够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就是依靠人格魅力、精神感召。至于本领的传授,那种实用技艺的教学人员,一般称之为“师傅”,两者还是有所差别的。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包括部分教师,更重视“实用”而不是精神。总是告诫学生,进了大学,有两门课一定要好好学,一是英语,二是电脑,“因为掌握了这两种工具,可以找到好工作”。学校也以培养“白领”为己任,忘记了大学并非职业培训所而是文化基地。应该说,白领试图寻求自我完善,以自己的智能和付出取得报酬,并维护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再生产的基本秩序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作为一个群体却都是依附者,不会抗争,不再批判。基本上对历史虚无,对未来退缩,物质的豪华与人文的苍白是其特点。表面上尊重高雅文化,实际上是努力将其庸俗化。如果这种“白领趣味”居然引领整个社会风气,那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这种现实学生肯定是受到影响的。记得在若干年前,在笔者的美学课上,便有学生问及,老师讲的内容,到社会上有用吗?回答是不但没用,对于一个混社会的人而言,反而会起反作用。因为社会现实是“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作何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一个有着高雅的审美趣味、崇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卑鄙之人的。
在第斯多惠的名言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将那“激励、鼓舞、唤醒”的教育是视作艺术的。艺术宏扬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它不适合“规范”,如果一定要规范艺术,那十年浩劫的“样板戏”殷鉴不远。另举一例,李白的诗一点也不规范,可是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的管理可谓严矣,从备课笔记的写法到考试的出题方法包括卷子的评阅判分、装订都有“规范”,甚至连学生点名册内出缺席符号都有明确的规定。可是真正对教师在塑造灵魂中的作用,却无法评价。不能不说,这是现代教育的缺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