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2)回首点滴往事感悟变与不变
8月4日电 据湖南省株洲市卫生健康委网站消息,8月3日0-22时,湖南省株洲市新增报告云龙示范区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为集中隔离点管控人员中发现,是已报告确诊病例沈某霞的密切接触者本站
【征文选登】(2)回首点滴往事感悟变与不变本站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科教体制改革20周年,为凝聚师生团结奋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强大精神力量,按照有关工作安排,学校组织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开展期间,各单位动员师生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结合学校科教体制改革20年发展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撰写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反映学校改革发展成就的感受体会。
2019年,在我国亿万民众热烈庆贺新中国成立七十华诞之际,我校也迎来了创建八十五周年暨合并组建二十周年的校庆时节。在这光辉的历史时刻,我们每一位经历过这几十年蕴含重大变化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抚今追昔、思绪万千,都会油然而生对时代、对事态的比对与感悟。
2018年9月23日,正值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学校举行发布会并由多家媒体报道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7月25日至8月30日,组织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及暑期返乡研究生、本科生共2000余人,奔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除东四盟)及七省(区),以乡村为基本行政单元,针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区位等要素开展并完成了计划中的乡村类型与乡村特征调查。此次大规模的调查,涉及我国西部地区65个地级市、345个县(区)、近48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总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31388个。
学校新闻网2019年6月2日发布:2019年“三夏”期间,全校将有19个院系、37个专业、160个班的4805名2018级本科生在学校试验农场进行“三夏”生产实习。2019年6月11日、14日发布图片新闻:《“三夏”中的我校师生》,多张图片中,看到了不少挥汗指导科研的老师和一个个晒黑了脸颊的学生,看到了机械化的收割及精细化的耕作场景。
师生们到乡下、到农村去开展调查研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是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
建校之初,学校就特别注重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研究。从《西北农林(创刊号)》(1936年)、《西北农林(合订本 1-12册)》(1952年)中,可以看到多篇涉及“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以及农、林、水等学科专业的野外学术调研论文。
1968年,学校在“”中动荡了一年多时间后,迎来了“复课闹”的号召声。其时,在校的低年级(69级,1964年入学;70级,1965年入学)学生纷纷要求复课、学习专业知识。此呼声得到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的支持。是年春,学校各个系都派出若干组师生分赴农、林、水各口单位、工地以及有关的农村进行调研,为复课及教改工作进行准备。
是年五月,我与水69级杨乐群同学被系革委会派往渭北水利灌溉管理单位及灌区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由渭惠渠渠首、渭高抽管理站开始,从西往东,一个个县、乡、村落,一个个干、支、斗渠,沿途以步行调查为主,从扶风县一直到大荔县洛惠渠灌溉管理局,前后历时近一月时间。记得在扶风县法门镇调研时,当天近晚,我们俩被当地村民安排在曾经设在法门寺庙内的大队队部夜宿。由于该寺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加之初期的“破四旧”及生产大队管理混乱,庙院内砖石乱堆、杂草丛生。是夜,由于偌大的寺庙内就只有我们两个学生,心中难免有些害怕,以至于一夜未眠,在其时尚存的名闻遐迩的法门寺佛塔旁的一间房子里,一直躺着交谈到了天明。当时很难想象,就在这极不起眼的佛塔下(1981年佛塔坍塌,1987年发现地宫)竟然礼藏着日后震惊世界的佛指舍利,成为陕西省继秦兵马俑后又一重大发现。
风雨时光50年后,我校学子立足陕西,面向我国西北、西部地区,大规模地开展乡村调查,为实施党和人民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再一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情系三农”、“识农、事农、不轻农”的合格答卷。
我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三夏”或“三秋”生产劳动,尽管参加的时间长短因多种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一传统从我本人1966年开始参加“三夏”劳动记忆起,就几乎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在期间,由于学校停招,在校学生逐年减少,以至到我们这一级1970年毕业离校,在校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学校的“三夏”或“三秋”劳动,在原西北农学院的教学试验农作一、二、三站数千亩的农田、场院里,同学们个个都洒下了难以忘怀的汗水。那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场站饲养的畜力也不足,一年中两个月的“三夏”和“三秋”生产任务几乎全靠人力完成。大家都说:我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最能吃苦,且大都善于做“三农”工作,这该是与同学们在校期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磨练分不开吧。
在面对“三农”问题的各种实践及在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培育“三农”情怀,学以致用农业知识,这正是学校“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在变,物质、环境、知识条件在变,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没有变。同学们在农业院校农事校风的耳闻目染及亲身经历下,树德务滋,成为胸有“家国情怀”、“三农”情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这或许就是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最好诠释吧。
1991年年底,时国务院两委一部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国家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此即211计划。因为国家计划仅为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其时,对于每一所高等院校来说,能否进入211计划行列都是事关命运前途的一件大事。原西北农业大学因此成立了211工作办公室,全校上下为入列211一事做了不少工作,但当时的前景是十分不明确的。1996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开始就“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并把211列为学校重大事项来抓。在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前,原西北农业大学两届领导班子提出并探索了几种方案,包括1996年8月给副总理上书并设想与部分院所合并事宜、1998年暑期赴西安与西安交通大学领导班子座谈,等等。当时,一切只为怎样才能在211计划实施中切实改变学校所处平台的命运,至少不降低学校当时所处之平台水平。因为一个学校平台的大小及高低往往决定着数千名教师及上万名学生的诸多前景和未来,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职员工,任谁也都不会掉以轻心的。
1997年7月,在副总理的领导和推动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诸多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了。紧接着,1998年7月,副总理批示合并杨陵七个教学科研单位;199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复函批示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国家赋予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承担国家科教体制改革任务,探索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无疑,学校的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的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以至于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条件得以迅速改观,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支持和惠顾。
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原西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经费异常短缺。记得1998年冬,窦忠英教授的科研经费断档,无经费购买十几头实验用牛的过冬饲料,遂向学校财务借钱。学校在权衡年底开支费用之后,只给批借了两万元,使其勉强支撑过了个冬天。合校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很快就分两次给窦忠英教授的干细胞研究实验室支持了20万及200万元建设经费。由于合并组建,学校的平台变了,国家支持的力度大了,获取资源的渠道多了,像这样的科研条件极大改善的实例可以说是枚不胜举。现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引进人才的配套经费,等等,一次性投入往往是以十万、百万、千万元为单位核算的。回想过去学校经费的拮据,看到学校目前的面貌和条件,没有杨凌示范区以及学校合并组建这些平台的巨变,是很难想象杨陵以及学校的今天将会是怎么一个样子。
合并组建初,学校在工作议程中把“力争获批进入211计划、力争获批试办研究生院、力争获批成立出版社”列为三件大事来抓。由于学校办学平台的巨变,仅3~5年时间,这些目标就都实现了,且在其后不久,更是得以获批985工程项目,使学校办学的平台、经费、空间、资源、师资队伍、生源基础、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和未来,等等,这些办学的要素、条件、功效均发生了地覆天翻般的巨大变化,这一机遇可以说是我校自建校以来实在不可多得的跳跃式的发展机遇之一。
近段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涉农高等院校如何面向未来农业、面向未来农业教育、面向未来新农科专业建设等议题,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及共识。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农村振兴战略新的形势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高等农业教育学科前沿变化新的任务面前,如何面对,如何应对,这是庆祝建校八十五周年暨合并组建二十周年之际,摆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从学校最近筹谋的一系列计划、实施的一项项举措、提出的奋斗目标来看,突破口如改革农科专业的结构性、推进传统涉农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已渐趋明朗;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为未来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目标也已十分明确。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性的变化已悄然而至。或许可以预测,在学校建校一百周年暨合并组建三十五周年之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发展变化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在学校力争有所新作为、有所新建树,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今天,理解先贤建校时所题的“树德务滋树基务坚”,则更有其现实的意义。这一题词,应该说是先贤告诫我们后人: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方面,应该像细雨润物那样做到滋润无声,化物蔚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立教兴学、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中,应该不畏艰难、不断前进,做到基础坚固、枝繁叶茂。 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教育之真谛及价值取向,学校的精神教育及精神财富应该是永存的。培育具有“诚朴勇毅”的高尚品行,锤炼“为国家、为社会”的精神境界,牢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谆谆教诲,持之以恒地培养这样的新时代的卓越人才,这正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立教兴学之本旨所在。
李靖,1945年生,陕西凤翔人,博士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水利水保专业的教学、科研、生产,以及高等农业教育管理工作。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前任原西北农业大学主持校务副校长兼党委;合并组建后任学校常务副校长。2004年离校职返回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职,2013年退休至今。
本站 跨省就业,可以把在原工作地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转移到新工作地,与新工作地的缴费合并,两地的参保缴费信息累计记录,这样就能保证参保人员在各地的养老保险权益完整、准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