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再获第一!
袁隆平曾讲述过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如今,巨型稻试种成功,杂交水稻走向全球;他曾希望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减少食品浪费,如今,《反食品浪费法》已正式施行……本站
六安再获第一!本站
36、37、39℃,三伏节气,天气越发炎热。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避暑漂流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乡村民宿供不应求,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为“金山银山”;在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受国家表彰的“奋进者”纪道明,不畏酷暑,养黄牛、白鹅、麻鸭等,持续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跑”……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屡获佳绩,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六安市摘得全省第一的桂冠。就在近日,捷报再次传来:2021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六安市再次斩获第一!
可以说,今天的六安,是发展史上争先进位氛围最浓的时期之一。两获“省考”第一,这意味着六安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走前头、做示范”的美好蓝图正在变成现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一幅乡村振兴“六安样板”的壮美画卷正在全力绘就。
特色产业,蓬勃兴旺;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村民腰包,厚实鼓胀......来一趟六安,一幅幅靓丽的乡村美景,一个个特色的农业项目,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你切身感受到,这里处处都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更让你深入体会到,六安的乡村不仅“颜值”高而且“内涵”足。乡村振兴的“六安样板”,背后是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凝聚了老区人民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盯“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从上到下,担当作为,抓出了“大力度”。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调度、靠前指挥,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落实,各级党员干部纷纷俯下身子,带领广大群众走稳走好乡村振兴路。”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认为,在这场所有地市参加的“赛跑”中,我市跑出了好成绩、获得了好名次,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广大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
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担当尽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市、县、乡、村“四级”一齐抓振兴,高标准定位、高品质打造、全方位推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引领乡村蝶变,追逐振兴梦想。
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市县(区)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主动发挥牵头与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能作用,全市“五大振兴”专项小组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凝心聚力,奋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美好图景一步步靠近。
离不开驻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伴随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去年6月,全市479支驻村工作队陆续奔赴基层。正式“接棒”后的他们,沉下身、沉下心,为乡村振兴输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市还创新举措,选派一批有“一技之长”、热爱“三农”工作的干部到基层,担任乡村振兴专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则乡村兴。我市各级各部门牢牢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奋起赶超,“争”出了“加速度”。
“练就争的意识,抢的毅力,拼的勇气。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找到一条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具有皖西地域特色的产业平台和工作路径。”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坦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农村发展等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立足老区实际,如何把乡村振兴放在链上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深入考量、系统谋划、务实推进?乡村振兴依靠谁、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产业?有了蓝图和理念,那么工作平台、实施路径、具体抓手是什么?这些都成为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此,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的发展理念。“138”指的是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三种模式,培育壮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大特色产业。“N”是指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路子。
农村经济是能人经济,能人就是产业带头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分类型、分产业,分批次、分层次专门培训,全市累计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2821人,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032家,扎实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2021年,茶叶、皖西白鹅等8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42亿元。
如果说“138+N”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理念,那么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则是让蓝图落地,让思路变成出路,让工作理念变成具体抓手的实际行动。
2021年,市政府出台《六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园区和主导产业,推深做实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2021年,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产值达218.5亿元;新增9大优势主导产业千亩、万亩种植基地及规模养殖场129个;6个绿色食品加工园加工产值达224亿元;明确9个10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对象。我市还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1个县、2个园区、3家龙头企业、4件驰名商标企业和2个招商签约项目入选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强品牌和重点调度招商项目。新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家,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
创新“战法”和“打法”,振兴路上争朝夕。如今的六安,源头活水连续不断,特色产业生机勃勃,传统的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化农业强市稳步迈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皖西的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踏踏实实,干出了“新高度”。
踏实肯干,人居环境美如画。近年,我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扎实推进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获“全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市”通报表扬。
霍山县、金寨县先后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7个县区全部成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霍山县、金寨县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以上园区3家,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金寨县中国红岭公路、霍山县陡沙河温泉、霍山县单龙寺鲜花小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村容村貌是“面子”,乡风文明是“里子”。我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化乡村振兴内涵,让生态乡村“颜值”和“内涵”同步提升。
埋头苦干,居民脸上笑开花。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2021年254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跨入集体经济收入强村行列,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0.8%。口袋鼓起来,精神富起来。我市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塑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挖掘传统文化,建成村史馆和农耕文化馆20个。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维修刘淠西故居等一批红色旧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03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285场。《大别山之恋》等3部戏剧入选安徽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6人入选“中国好人”,2人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我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重畅决”活动,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群众最期盼什么,就攻坚什么,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身边,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环境的美好、产业的兴旺、物质的富裕、精神的富足,让人民群众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幸福萦绕在心间。(皖西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储著坤 汪娟)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本站 11月19日,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翔腾达,002408)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 。 公告称,齐翔腾达接到控股股东淄博齐翔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齐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