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特色民俗文化四川传统文化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8-21

  原标题:【新声快讯】永胜一男子乱发朋友圈被拘留/这个果子人见人爱,中外专家为了它齐聚丽江……  2017年9月13日,永胜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在巡查中发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仁和中队民警打人的言论

羌族特色民俗文化四川传统文化

  原标题:【新声快讯】永胜一男子乱发朋友圈被拘留/这个果子人见人爱,中外专家为了它齐聚丽江……

  2017年9月13日,永胜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在巡查中发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仁和中队民警打人的言论。经初查,信息发布人系永胜县仁和镇人陈某,网安大队民警立即前往仁和镇找到了陈某。经核实,陈某为引起关注,故意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仁和中队民警打人的虚假信息。

  经民警依法将陈某传唤至永胜县公安局仁和派出所询问,陈某对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永胜县公安局将对陈某的行为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

  在此,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不要随意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理性使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

  14日,2017年中国蓝莓产业创新与提升学术会议在丽江金泉大酒店举行。该会议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外国专家局资助四川传统文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研究所主办。会议旨在通过探讨我国蓝莓产业存在的问题、优势,未来发展方向,对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蓝莓产业出谋化策,探讨未来中国蓝莓产业的创新与提升之路。

  众多蓝莓研究领域国内外专家受邀参加了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农业部小浆果行业专项首席科学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中国蓝莓协会秘书长刘艳霞,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来自昆明、大理、保山、红河、迪庆、丽江及国内部份从事蓝莓种植的企业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外专家以播放ppt、口头讲解的方式,对全球蓝莓产业、新西兰蓝莓产业创新、蓝莓产量的潜势与提升、关于蓝莓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思考、蓝莓生产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山东蓝莓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葡萄座腔菌属感染蓝莓的表型特征、云南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笃斯越桔资源研究利用情况介绍、新西兰蓝莓育种现状、湖北省蓝莓产业及科研发展现状、突出特色打造云南蓝莓地理品牌进行了分享。

  近年来,蓝莓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国,已成为北起黑龙江,南到云南,东起沿海各省,西至和新疆,几乎遍布全国的一个新兴产业。那么,丽江蓝莓发展情况如何呢?今天,小丽从会上获悉,目前丽江有1000多亩蓝莓,云南省的蓝莓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刘庆忠告诉小丽,丽江独特的土壤、气候等非常适应种植发展蓝莓,丽江蓝莓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早在2001年,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就开展了蓝莓的引进、培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内外引进兔眼蓝莓、北高丝蓝莓、南高丝蓝莓、半高丝蓝莓4个种类51个品种,建立了蓝莓品种资源圃。云南高海拔地区蓝莓优良品种筛选及栽培技集成应用“项目曾获201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蓝莓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及种苗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曾获得丽江市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组获得有关蓝莓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

  研究团队与日本、新西兰、吉林农业大学、辽宁果树研究所、山东果树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团队专家多次出国访问、学习,多次开展针对企业、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四川传统文化。

  丽江市残联党组、理事长熊永珍,云南康复专家、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部副主任姚黎青等出席康复训练班开班仪式。

  据了解,在我国,智障患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5‰——5‰,目前全国有超过600万的智障患儿。由于一些智障婴儿的症状不太明显,常被误认为是其他疾患,也有一些患儿在婴儿期就出现站立异常、走路很晚等症状,但没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因错过最佳治疗期而造成终身残疾。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儿康复意义重大。

  据丽江市残联副理事长董国栋介绍,从2012年起,云南省就出台了《残疾儿童“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0至7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经向省残联积极争取,丽江市于2014年开始实施智力残疾儿童和脑瘫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到目前为止,市残联累计为140多名次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2016年省残联分配丽江市的康复项目名额为60名,为此,市残联在康复训练班开班前委托丽江人和康复医院对残疾儿童的情况进行了筛查,确定了40名最适合康复训练、康复希望最大的儿童参加为期3个月的康复训练班。市残联为每名参训儿童提供12000元的康复训练费,共计投入经费48万元。他希望患儿家长珍惜机会、树立信心、心怀感恩,认真学习康复训练技能,让孩子早日实现康复。

  云南圣约翰医院、副院长、丽江人和康复医院院长叶斌介绍说,对患儿的康复训练,院方将从语言四川传统文化、认知、运动、平衡等方面进行,采取中西医结合,配合传统的针灸、艾灸治疗方式,逐步使患儿得到康复。

  他表示,由于每个患儿的情况不一样,在脑组织损伤不太大的条件下,经过数轮康复训练,使患儿现有的功能不断得到完善,能使其正常融入社会。“先天性残疾的康复与临床康复不一样,康复训练一旦间断,就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来恢复。”他叮嘱康复训练班的患儿家长,一定要认真学习、拿出耐心、持续下去。

  作为云南省政府引进的高端人才,叶斌还担负着推动云南省康复体系示范性规范化工程建设的重任。他希望以丽江人和康复医院为起点,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共同把丽江康复事业带动发展起来。

  据悉,为确保康复训练取得实效,云南圣约翰医院派出多名业务骨干担任康复技师,丽江人和康复医院针对不同患儿的特点制订康复训练方案,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相应的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同时让家长学习康复训练技能。医院还为患儿和家长免费提供食宿,切实减轻患儿家庭负担。

  “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不断的背着孩子,挤上公共车跑遍各大医院给孩子做康复,同时还要背负经济上的沉重压力。现在,我们在丽江就能接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患儿家长何女士说,“在残联和院方的支持下羌族特色民俗文化,康复项目和吃住全都免费,使我们更多的家庭得到帮助。”“来到医院的第二天,孩子对我说‘妈妈,这是我最喜欢的医院’”何女士代表患儿家庭表达了感激之情。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与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合作,于1997年12月4日至1998年5月15日在苏黎世举办了纳西族东巴文化展览,这是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盛事。来自中国、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200 多人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后纳西族东巴文化首次应邀在国外举行的公开展出,展览时间长,效果好,在办展数月间,来自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展览原来定于4 月中旬结束,但由于广受欢迎,特延期至5月中旬。

  笔者在展览期间应邀赴该馆讲学,仔细观看了展览,并与馆长奥皮茨教授作了详细交谈,对此次展览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觉得其中几个突出的特点很值得介绍给国内社会科学界和博物馆的同行。现分别简述如下:

  1997年去参加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举办的纳西东巴文化展的和即贵东巴(左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出国讲授东巴文化的东巴)、丽江县博物馆馆长李锡先生(中)和丽江县博物馆专家木琛(右)。(李锡提供)

  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奥皮茨(Michael Oppitz)教授是西方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长期在尼泊尔“马嘉人”(Magar) 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居留当地长达18年。对喜马拉雅地区边缘地带少数民族的本土宗教有很深的研究和了解。他认为纳西族东巴教在喜马拉雅区域文化圈中有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突出特征,从纳西这一小社会反映出涉及甚广的区域文化。这次展览即力图展示纳西东巴文化的一个概貌,并以此推动今后对喜马拉雅边缘地区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在如何布展上,奥皮茨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作了独出心裁的设计,他打破以往以学者专家的审视眼光对展品作详细的学术性说明的传统方法,注重展品的“本土文化阐述”,力图让展品本身来作“自我解说”,让人们了解这些展品在纳西人的传统文化中作何解释,有什么意义;这些展品与纳西人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让观众自己从中去领悟一种以宗教、神话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本身。

  本文作者在苏黎世举办学术讲座,在讲台上的还有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著名德国人类学家奥皮茨(Oppitz Micheal)和他的助手。

  在东巴教中,天地万事万物和法器、仪式祭品等都有神话性的起源故事,穷究事物的出处来历是喜马拉雅边缘地区各民族文化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奥皮茨教授抓住这一突出特征,在洛克等国内外学者翻译或概述的东巴经中找出此次展出的几乎所有展品的起源故事,将这些用东巴象形文字写成的起源故事与相对应的展品放在一起,加以德语译文,构成“展品---展品的象形文字符号---用象形文书写的展品起源故事- --德语译文”这一阐释格局羌族特色民俗文化。

  人们在观看展览时是在领略展品和纳西人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从中品味、领悟纳西先民是怎样以一种神话的思维来解释宗教物事,理会在纳西先民的宗教性思维中,神羌族特色民俗文化、人、巫师、祭司、仪式物事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所展出的各种仪式物品、经书等又与设于展厅角落的几种仪式祭坛相呼应,在祭坛中可以找到各种物品之所在,即发现它在仪式中的具体功能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看展览就不是仅仅单纯而片断地依赖一种外在的、学术性的解释来理解各种展品的“科学意义”,而是自我发现展品与文字、故事和仪式的对应关系。看展览的过程无异于在阅读一种自然地反映东巴教的思维特点和仪式结构的文本。

  此次展览的德语名称是Naxi Dinge·Mythen·Piktogramme (纳西之物、神话、象形文字),从中也体现了展览设计者的总体意图。奥皮茨教授认为,不能将东巴教的法器等物件与神话孤立分割地看待,二者都是仪式的有机构成部分。他力图在展览中体现这种相依互存的关系。他对笔者说:“我不太在意使人们知道东巴法鼓的尺寸、用途等所谓“科学的理性知识”,而是要使人们知道东巴的法鼓会飞这样的传说,启示人们去寻找一种宗教的思维、源流和纳西宗教中人、神、仪式、祭品的相互关系,体会一种民间宗教中的艺术和美学意义。我们此次展览不是像有的展览那样以展出一些贵重的东西来体现它的价值羌族特色民俗文化,东巴教是一种民间宗教,其仪式物品的价值大多不是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它深厚的宗教意义、文化内涵、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从奥皮茨教授的观点中,可以体会到这位人类学家想以纳西族本土宗教的思维特征贯穿整个展览,使展览的整体布局体现出一种文化结构的意图。我觉得这种办展览的思路是十分新颖而有创意的,从学术思维上讲,它与一般就展品介绍展品,重在外在学术性的解释而忽略它在本族文化中的内在涵义和阐释的做法截然不同。以本民族的起源神话做为展品的解释,从看去浪漫和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中,却可以真实地抓住该族宗教的一些文化特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它与周边相邻民族的文化源流、宗教异同、互渗的关系,从总体上去把握这种宗教文化。

  在举办展览期间,瑞士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奥皮茨教授为深化展览期间的学术气氛,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东巴文化,特地邀请了云南纳西族学者李静生、和力民、戈阿干、杨福泉和美国学者孟彻理(Charles Mckhann )到苏黎世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共举行了10场学术报告会,内容涉及纳西东巴教的占卜、舞谱与神系、纳西族东巴教的物态文化,纳西神话的地域特征、东巴文化与纳西人的生态观、东巴经与象形文字、殉情与东巴教、纳西族的性别角色与社会变迁、新中国的纳西本土宗教现状和研究情况等,听讲者有苏黎世大学从事民族学、人类学、东方学、汉学、藏学的师生和苏黎世各界人士。

  本文作者与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德国人类学家奥皮茨(Oppitz Micheal)合影。

  据悉,在瑞士举办过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但在展览期间请为数较多的中国本土学者连续举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讲座,这在瑞士还是第一次,在欧洲也是个先例。奥皮茨教授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目的是不仅要让观众看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彩实物,还要让纳西族学者登上讲台讲课,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成果,使观看展览的人对这种独特的文化有更深而切实的了解,并促进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

  这次展览后出版的《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的英文版封面,已经成为在人类学界有较高声誉的学术著作

  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讲座的连续举行对这次展览的效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少看了展览的观众又来听讲座,提出各种问题,对东巴文化及其社会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有的则是在听了讲座之后,又去认真地看展览,阅读参考书。这就从整体上使展览上了一个较高挡次,比单纯的展览效果要好得多。此外,奥皮茨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研究系的伊丽莎白(许小丽)博士合作四川传统文化,主编了一本《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Kin, Rites, Pictographs》(已经由笔者组织翻译成中文版在2010年出版), 内收13篇由美、英、德、法、瑞士、中国12位学者撰写的有关纳西、摩梭人的民族志文章。它作为这次展览的一项成果在1998年面世。它也给此次东巴文化展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意味。(此书在2011年由我组织翻译,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