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历史介绍云南丽江风俗文化丽江纳西文化丽江的特色菜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6-24

  2011年5月23日,弥渡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45

丽江古城历史介绍云南丽江风俗文化丽江纳西文化丽江的特色菜

  2011年5月23日,弥渡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45 。

  弥渡民歌是指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境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丽江的特色菜。 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丽江的特色菜、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丽江纳西文化,“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民歌品类。

  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极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

  弥渡民歌以师传、家传云南丽江风俗文化、自学为传承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一辈民间歌手相继去世,弥渡民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为此丽江古城历史介绍,弥渡县委丽江的特色菜、县政府已经提出“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化名县”的文化发展思路,修建“小河淌水”意境区、对歌场,编辑出版《弥渡花灯民歌》中小学乡土教材,发行原生态《弥渡民歌选辑》DVD,《弥渡行》VCD,举办民歌对唱大赛等活动,为弥渡民歌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5月23日丽江纳西文化,纳西族白沙细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52。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丽江古城历史介绍,纳西族的先民受东汉“白狼献诗”影响,“俗好饮酒歌舞”(唐《蛮书》),后逐渐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而充满哲思的民族。

  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说“元氏遗音丽江的特色菜,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二说为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之乐。

  说法各异,暂无确考丽江古城历史介绍。据已故纳西族著名老艺人和锡典有据可考的传承谱牒丽江的特色菜,至少在两百年前丽江已盛行此乐,所表现的是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

  目前,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已越来越少,丽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定《纳西族民间音乐保护和管理办法》等,成立了行业协会和传习馆,专门将黄山镇长水村作为其保护点,并命名和凛毅为传承人,提供相应条件让他收徒授艺。

  2006年5月20日云南丽江风俗文化,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

  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丽江古城历史介绍。有关专家已采录到8个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丽江纳西文化,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尽管它已引起音乐界丽江纳西文化、人类学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但长期没有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具有多声部音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日益减少,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形式正处于失传的边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