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风俗文化丽江民风风俗有哪些
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的古城,穿越千年风霜尘埃,呈现给世人的,是古朴与沧桑、传统与现代、活力与智慧并存的人文之城
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的古城,穿越千年风霜尘埃,呈现给世人的,是古朴与沧桑、传统与现代、活力与智慧并存的人文之城。
作为“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丽江古城因商而建,因商而兴,曾经盛极一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历史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华丽转身,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南边陲小镇,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名城。
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遗产”,在于这些瑰宝在科研或文化价值上的独特性质,它是自然界进化选择、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产物,反映着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从这一天开始,古城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还是丽江人的精神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丽江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
小桥、流水、人家,古街、古道、古桥,田园村落与雪山冰川融为一体,纳西民居依山就水丽江民风风俗有哪些、道法自然,瓦屋门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是丽江古城的原始风貌,也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科学、全面、完整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共享丽江古城的独特气质,成为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管理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25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要求,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履行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的郑重承诺,在不断创新保护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促进合理利用、实现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努力保护古城、建设古城、发展古城、繁荣古城,把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旅游环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始终是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平衡的核心命题。经过25年探索和实践,丽江古城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体系,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使其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活态”传承,大力弘扬纳西文化内核,回归这座小城的自然古朴、淳厚民风、祥和宁静;另一方面,在科学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进入量质提升的阶段,将各类文化元素植入游、购、娱丽江风俗文化、住、行等各个环节,用文化的浓度来稀释商业的密度。
申遗25年,丽江古城打开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作为一种有雪山庭院美景、有阳光音乐咖啡的慢生活目的地,家家流水、户户垂杨、花树掩映、一街一景的丽江古城,让人们对它趋之若骛。2011年,丽江古城被评为国家5A景区,从此这里再无“淡季”,常年游人如织,高峰时期人流量达25万人次。
相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9年,丽江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从280.4万人次增加到5402.3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8.7亿元跃升至1078.26亿元,站上历史高位。
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疫下三年,巅峰之上的丽江古城也借此“内外兼修”、危中寻“机”:从严根治市场顽疾,全面落实“1+5+N+1”旅游监管模式和“1+5+14+X”旅游投诉快速处理机制,传递丽江式温暖;加快内涵式转型升级,持续导入新兴业态,整合优质资源,延伸文旅产业消费链;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商业平衡等问题,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静态文化动态表达的新路径。
古韵国风与多元文化跨界融合,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国风复兴、国潮崛起的当下,丽江古城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文旅新业态,开拓文旅融合新场景丽江民风风俗有哪些,开辟文化创意新空间,解锁古风国潮新玩法。区别于单一的景点“打卡式”旅游,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及线上线下互动,让游客耳目一新。
与热闹的四方街、玉河广场迥异不同的是,五一街王家庄巷内的“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显得格外冷清。东巴造纸非遗传人和秀昌整理着古铜色的东巴纸,偶有游客寻来,他便立刻迎了上去,耐心讲解一块荛树皮到一张纸的过程。
“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被誉为“原始文字活化石”的纳西象形文字衬在古色古香的东巴纸上,花鸟虫鱼,形态不一,讲述鲜为人知的古老故事。纵然这些东巴纸无人翻阅,和秀昌也要经常整理丽江风俗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和秀昌的东巴纸只卖50元一张。尽管手工精湛,价格也不算贵,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尤在疫情复杂的当下,他今年的月均收入不到3000元。
古今多少事,尽在东巴纸。尽管收入十分微薄,但和秀昌表示,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一定要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说:“我父亲曾反复叮嘱,东巴纸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传承下去,一定不能失传。”
文化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根基和灵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因浓郁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闻名于世。跨越千年的流金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城市肌理,更留下了烙印深深的文化血脉。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之城。在这里聚族而居的纳西族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地吸收、融合、传承、积淀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
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为了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进入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轨道,不断丰富和提升古城文化内涵,全方位打造“文化游”“文化购”“文化行”丽江民风风俗有哪些,点睛全域旅游。
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和办法,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深度挖掘和整理诗词歌赋、东巴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城市街区及休闲空间;鼓励支持从事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东巴陶瓷、民间手工艺、纳西传统木雕的单位和个人,在古城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展示活动;大量恢复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逐年将公房院落用于民族文化项目的开发,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通过举办文博会、文创大赛、国风大赛,开发兼具传统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给古城带来新气象、注入新动能。
去“手道丽江”见证一张东巴纸的诞生;到老木艺术空间看木头上长出新生命;在喜鹊纳西人家体验一场东巴婚礼;来天地院看一场涤荡心灵的纳西歌舞;去雪山书院听名家讲座;到十月文学馆安静地读书……近年来,丽江古城先后打造了以方国瑜故居、王丕震纪念馆、恒裕公民居博物馆、雪山书院、纳西人家、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天地院、十月文学院、徐霞客纪念馆、三联书店等为代表的27个文化院落和展示馆,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了古城文化的承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
把文化资源包装成产品,再找到合适的时机推向旅游市场,丽江古城循“古”向“新”,既激活了古老非遗的生命力,找到并创造传统文化与消费群体之间的“融点”,更契合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的需求升级。
在丽江古城,意味着在四方街晒太阳的纳西阿妈也许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隔壁民宿酒店可能住着荷兰王室一家,智慧厕所会上央视新闻。还意味着,你跟数百年前的祖先走过同一条小巷,跟爷爷的爷爷挤过同一间屋子。
“恒裕公”的阿六叔就深有体会。生活在古城,家,就是一个景区。一年365天,天天像过节般热闹。游客来了又走,走来还来,周而复始,四季轮回。
“恒裕公”建于1875年,属于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纳西民居院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阿六叔的5个兄长都先后迁出古城,但他始终坚守在老宅。
“这里有太多的记忆,舍不得离开。”数十年来,阿六叔一直住在老宅的西厢房内,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在阿六叔看来,保证“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的原汁原味,是他对这座老宅、这隅文化最大的责任。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历史在此重叠。不同于故宫,也不同于孔庙,丽江古城是“人”加“城”的活色生香。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丽江,来到丽江。游客、古城经营户和原住民等“新老古城人”和谐共融,在千年斑驳历史中寻觅乡愁。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相互成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转换角色,成为保护世界遗产的新生力量。
“丽江古城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新型社区,纳西、汉、白、藏、彝等十余个民族世居于此,新老古城人不断交融,相互影响,造就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常务副局长木丽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回归,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丽江古城具备一种强大的“社交功能”。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尤其信息时代到来,人们联系范围更加广泛,距离逐渐缩短,古城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丽江风俗文化,皆朋友。
这种社交功能在虚拟与现实中交替更迭。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虚拟生活又在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近年来,丽江古城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古城的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搬”到互联网上,为人们提供新的文化载体,打造新的文化热点。通过网络,公众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游览”古城全貌,“云端”文化普惠广大群众。
“保护文化遗产,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既为了当代人,也为了后人。”木丽表示,丽江古城是一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之城,更是一座“有情、有义、有爱心”的友爱之城。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使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木丽说。
申遗成功25年,丽江古城凭借灿烂多彩的文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构建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区,进一步增强了古城“主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因为遗产情怀,因为痴迷热爱丽江风俗文化,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主动站了出来。“新老古城人”共同坚守,众志成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城,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温暖气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