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各地各部门畅叙旅游促“三交”生动实践
【编者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助力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而且能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彼此了解、增进感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者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助力民族地区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而且能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彼此了解、增进感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这项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哪些生动探索?积累了哪些有效经验?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上,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结合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富集地优势,山东创造性将‘道中华’与旅游促‘三交’深度融合,推出‘道中华·齐鲁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品牌。”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白山介绍。
为打造“道中华·齐鲁行”项目矩阵,山东省设计了“历史文化游”“红色记忆游”“非遗传承游”等107条体验行线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基地,组建了257人的导游讲解员队伍,逐步形成多维度、立体化项目矩阵。
“我们把曲阜试点示范项目作为突破点精准发力。”白山说,近年来,山东深挖“十三碑亭”“五柏抱槐”等景点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故事,精心设计解说词3万余字,开展中华文化、中华礼仪项目体验式教学导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山东还打造了“沂蒙美”“鲁南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子品牌51个,实现16市品牌全覆盖,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正加速形成。
“云南以旅为媒、以旅促融,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在旅游发展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同体。”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吴世雄表示。
从推出1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22条历史文化和5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到创作百余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从春节、目瑙纵歌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中加强“四个共同”宣传教育,到举办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澜湄国家文化艺术节……近年来,云南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展现形式,谱写出旅游促“三交”的云南新篇章。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促使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欣赏,升华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吴世雄说,云南还不断加强普洱市宁洱民族团结园、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精品旅游点的建设,用活用好昭通五尺道等实物见证。
目前,云南全省旅游特色村达1000余个,累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600亿元。今年1月至10月全省接待游客9.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文化旅游援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也是群众就业增收的富民工程。”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夏志胜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旅游大省,而哈密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河南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是充分发挥两地优势、推动豫哈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工作。
既强化智力支撑——订单式选派270余名文化旅游人才开展“组团式”援疆,为当地培训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5400余人次;又加强宣传推介——开展“哈密文化旅游进中原”“新疆缩影·甜蜜哈密”等大型推介,编拍大型舞蹈《伊州长歌》。
既完善基础设施——河南帮助哈密打造了大海道、伊吾胡杨林旅游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开发东天山滑雪、鸣沙山滑沙等旅游新产品;又丰富旅游产品——建设巴里坤民族服装产业园,引导河南安绣等企业入驻,深化河南旅游企业与哈密的合作。
特别是开展“河南人游哈密”等专题活动,累计开行旅游援疆专列207趟、专厢205个、包机6趟,输送河南游客50余万人次入疆。同时也通过开展“百名民族团结模范游河南”“中原文化天山行”等活动,大力吸引新疆游客中原行。“这有效促进了两地各族群众大众化、生活化、常态化交流互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心灵深处。”夏志胜说。
“近年来,广西民宗委、文旅厅在全区共遴选了20个民族特色村寨作为试点,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将广西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成为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窗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班华勤表示。
一些窗口已亮出漂亮的“风景”。桂林市兴安县两个试点村寨共整合投入资金8000万多元,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年均接待游客量达到50多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具有兴安特色、助农增收、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绚丽璀璨,我们着力打造‘壮美广西·多彩非遗’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和活态遗产,并积极融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使广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班华勤说。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讲好古往今来在承德发生的各民族‘三交’故事,全力打造旅游促‘三交’示范城市。”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柴宝良表示。
为了讲好承德故事,承德着眼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避暑山庄研究院等文化研究机构,深度挖掘六世班禅觐见、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编纂了《清史诗画》《热河文庙》等一批文献资料,进一步厚植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作为《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地、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地,近年来承德还深挖蕴含其中的长城文化和抗战精神,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感悟长城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中凝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今年前三季度,丽江全市接待旅客5677.57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水平的128.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6.98亿元,是2019年同期水平的108.56%——这是云南省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妮娅带来的一组喜人数据。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精细化治理。出台丽江市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8条措施,在全省、全国率先推行旅游红黑榜,推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丽江坚持把依法治市贯彻到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全过程,实现了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旅游投诉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两降三升’局面。”魏妮娅说。
“我们努力把丽江建设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让旅游成为各民族沉浸式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过程。”魏妮娅介绍,目前,丽江有来自全国各地涉旅从业人员近3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8%,民族成份从12个增加到48个,“新丽江人”成了新名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
“敦煌独有的文化宝藏,不仅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也为敦煌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甘肃省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石琳介绍,近年来,敦煌立足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与肃北、阿克塞等兄弟县区和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周边省区的务实合作,牵头打造丝绸之路县级旅游城市联盟,推动文化资源和旅游客源在区域间互联互通。
为促进更为广泛的交流,敦煌以莫高窟试点示范项目为契机,把各民族“三交”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消费聚集区,精心开发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线路,常态化举办“敦煌艺术大展”“数字敦煌展览”等活动,不断推出新的网红打卡点和热门文旅产品,拓展冬春旅游和文化研学,推进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落户敦煌。
如何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旅游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石琳分享了“敦煌经验”:上线“数字藏经洞”,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培育敦煌书局、沙州食驿、莫高学堂等强文化符号IP,打造《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又见敦煌》和《敦煌盛典》四台演艺剧目,推出世界遗产廊道旅游标识系统等,加强文明对话与沟通。
“积极把握住网络时代的机遇,抓住‘流量’变‘增量’的风口,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甘孜、爱上甘孜,让‘流量’成‘留量’,从‘网红’到‘长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说。
这位“网红”文旅局长在泸定化林坪调研时,发现这里茶马古道保存完好,很有历史感,便拍摄了以“茶马古道川藏线”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结合流行的国风、变装等元素,成为甘孜文旅的第一个爆款短视频,播放量已超1.8亿次。
小试牛刀之后,当地又陆续推出了“世界的措普沟”“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和“藏彝走廊·秘境九龙”等以“甘孜dou是好风光”为话题的系列短视频,播放量已超7亿次。甘孜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吸引了大量游客。
游客们被甘孜州的雪山、高原、峡谷、森林、冰川和大江大河等自然奇观所吸引,随之而来的是通过旅游中自然而然的互动,对彼此产生更真实的理解。“但是,‘终于才华’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旅游,各民族游客对康巴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和汉藏羌彝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浓郁民风民俗深入了解,旅游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各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刘洪说。
“航线开到哪里,我们就把游客送到哪里,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上海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说。
2017年9月7日,春秋航空首架援疆包机顺利启航。援疆包机春秋航线的开通,架起了沪喀各民族“三交”的空中桥梁。
既升空,也入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当地人才的支撑。今年,春秋航空会同新疆莎车县文旅局举办了旅游景区讲解员培训班。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教学,设置模拟场景,组织学员进行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当地文旅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王煜认为,“根据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特点,为当地培养文旅产业人才,才能助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在带团的时候,我会给游客讲兵马俑的眼角纹、掌纹,甚至鞋底的针脚纹路,他们身上,有古人向我们传递出的一种精神,叫‘工匠精神’。”陕西聆听文化旅游公司导游王钰认为,古人用勤勉、智慧和勇毅把古代中国的各个族群联系在一起,将“大一统”思想牢牢地扎在中华大地上。作为导游,她要做的是让游客通过她的讲解,喜欢上兵马俑、喜欢上周秦汉唐,喜欢上中国历史。
2021年11月,王钰在抖音上注册了“西安导游芥末”账号,通过直播和发布短视频,为网友们讲解历史古迹中的故事,两年时间已收获三百多万粉丝的喜爱。今年8月,王钰受邀做了“跟着古诗词云游大好河山”的直播节目,在高大巍峨的大雁塔下,诵读着岑参的诗句;走进大唐不夜城,讲述李白、王维、王勃等唐代诗人曲折跌宕的人生故事。
“我将继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动清晰的讲解,持续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贡献导游行业的一份力量。”王钰说。
“作为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一线讲解员,我们坚持把伟大建党精神,包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结合。”讲解员张一所在的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充分挖掘用好浙江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精神谱系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史料,不断丰富展陈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和宣讲形式、活动载体,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金名片”。
南湖革命纪念馆近年来举办了《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国革命精神大联展”》《“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中国原子城历史展》等专题展览。张一和同事们根据参观团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讲解模式,用既好听又好懂的方式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红船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为了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了“之江同心·石榴红”宣讲团,深挖红船起航地的丰富红色资源,组织开展了“云端”民族团结主题团队课、红色旅游等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同时通过红色足迹寻访、共富成果分享等研学交流,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我们要深入挖掘研究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全方位向广大游客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山西云冈研究院科研办主任郭静娜表示。
为深入挖掘云冈石窟历史内涵,云冈研究院先后编撰出版《云冈石窟窟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云林寺》等学术著作,先后召开“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云冈纹饰学研讨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联合国内知名专家研究讨论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
郭静娜介绍,云冈研究院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动起来、走出去”。如第18窟复制品多人VR展示系统,2019年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展出,首次实现了云冈石窟数字化国外展览,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文化传播与弘扬,积累了宝贵经验。
“发展旅游促‘三交’不应该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应该以促进各民族深度了解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提出,要善于深度挖掘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能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其有重点、有主次地传递出去,增进彼此了解。
曾博伟进而指出,要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民族地区特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真正了解和发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因而,各地在发展传统旅游产品之外,还可重点发展能深度体验不同民族生活的社区旅游,在全国民族地区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旅游产品。同时,在梳理各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推出能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线路。
“培育一批旅游促‘三交’的先进示范也是方式之一。”曾博伟建议,借鉴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做法,选择一些反映各民族共同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旅游景区或博物馆、陈列馆,培育旅游促“三交”示范项目,并通过旅游促“三交”导游大赛、讲解员大赛、旅游促“三交”创新项目评定等方式,形成以示范项目推动工作的新格局。(记者蒋彤 张晓雨 徐欧露 黄书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