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民族云南丽江图片大全丽江白沙古镇的特色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7-10

  今年6月18日,省委省政府在丽江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明确指出:“丽江市要认清自身特点,明确目标定位,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丽江民族云南丽江图片大全丽江白沙古镇的特色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

  今年6月18日,省委省政府在丽江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明确指出:“丽江市要认清自身特点,明确目标定位,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继1994年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确定“发展丽江”决策之后,省委省政府对丽江发展的又一重大决策,必将对开创丽江新发展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全市上下正抓紧落实省委这一重大决策,结合学习贯彻习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丽江民族,把讲话贯穿始终的百年奋斗主题、初心使命、精神之源、历史担当、战略目标、深厚情怀认真落实到推进丽江发展的“三个定位”之中,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加快丽江高质量跨越式新发展。

  以史为鉴丽江白沙古镇的特色,开创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丽江发展“三个定位”,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信,而自信首先来自强大的底气。笔者认为,当前加快推进“三个定位”强大的底气主要有5个方面。

  首先丽江民族,底气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高度重视与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决心、真抓实干的快速行动。

  “三个定位”是省委省政府从当前全省发展的战略,根据丽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认线多年来成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三个定位”远瞩,进一步明确了丽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实践性、指导性,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远的战略谋划。“三个定位”相互依存丽江白沙古镇的特色、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建设“名城”是丽江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丽江的乡村发展的战略任务,体现出丽江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省委省政府交给丽江人民的又一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省委省政府交给丽江人民具有“国之大者”使命的又一重要任务。既是丽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丽江对长江中下游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全省人民高度的“上游意识”与“上游担当”云南丽江图片大全,将极大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后,丽江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由市委、市长挂帅的落实“三个定位”的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有关任务分解方案和具体任务清单,确立了32个重点项目,概算投资达2194亿元云南丽江图片大全。真抓实干推进发展“三个定位”的行动催人奋进,形势喜人。

  其次,底气来自“三个定位”完全符合丽江的实际,符合丽江自身特点,符合进一步保护、开发、发展丽江得天独厚优势资源的必然要求。

  就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而言,天生丽质难自弃,“丽江承载文化,文化成就丽江”,丽江具有以“世界三遗产”为代表的丰富独特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其中包括独树一帜的传统生态文化、和谐文化,还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丽江众多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在改革开放时代成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最基本的条件、最大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就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而言,丽江广大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丽江民族、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的优势和条件同样丰富独特,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丽江各民族以守望相助、勤劳、善良、勇敢、智慧、敢为人先著称。新主义时期,丽江农民创造了争、求解放的“五一大”壮举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促成了丽江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丽江农村又创造了众多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果,比如,创造了小麦、大麦、油菜、包谷、稻谷、马铃薯等农作物全国最高单产纪录。近年来,在发展绿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又创造出众多新经验,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就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而言,金沙江流经丽江境内615公里,约为长江总长的十分之一。纳西族等丽江各族人民自古居住在长江上游区域,唐宋时期,金沙江中上游的江段称为“麽些(纳西)江”,纳西族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为同父异母兄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随意毁林开荒、捕杀野生动物、污染水源等等。得益于纳西族千年来自觉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文化传统,才保住了纳西族居住的金沙江河谷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了演变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灾难。从20世纪五六十年始,丽江人民进一步在金沙江沿线大规模植柳固土固沙,自我启动“长江防护林”工程,兴建龙蟠柳林、巨甸柳林等生态工程,为“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荣获“长防”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丽江率先停止砍伐金沙江天然林,为后来国家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当前,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丽江人民新的历史担当,既是对下游地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贡献,也是丽江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时,丽江成为成功开拓发展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央视等主流媒体把丽江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总结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丽江实践”。如今,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丽江发展“三个定位”,是对丽江始终不渝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实践的进一步总结与提升。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绝非一日之功,丽江人民已经走了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正是文化旅游开启了丽江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及沿海沿边地区风生水起,迅猛发展。既不沿海也不沿边,深藏在滇西北大山之中的丽江,如何打开山门,靠什么走向世界?1984年,丽江老区创建者之一的和万宝同志建议,“丽江要重视发展旅游业,努力用二三十年的时间把丽江建成一个旅游胜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丽江行署旅游局挂牌成立,与外事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说明了从起步阶段丽江旅游就开始“瞄准了国际化方向”。1988年,原丽江县第七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发展为丽江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丽江地委、行署明确提出并实施“旅游先导”“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际旅游景区”“民族文化大区”“绿色生态大区”目标。到“十五”(2001年—2005年)时期简述丽江古城的特征,市委确立了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战略,加快“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十一五”(2006年—2010年)时期,提出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的同时,又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目标。到“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期间,在过去提出建设国际旅游“景区”“胜地”等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市”的目标,同时,将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林果业等绿色产业。“十三五”(2016年—2020年)丽江民族,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成为丽江人民的普遍共识。应该说,“三个定位”是丽江30多年来探索和实践的结晶。

  文化与生态资源是丽江最宝贵的财富,是丽江最大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丽江不断涌现出许许多多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美生态环境为己任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文化卫士、环保人士,包括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等。市委明确提出了“保护丽江”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丽江模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家和官员的充分肯定,并在亚太地区总结推广。一批批文保单位与“非遗”进入省级、国家级项目,政府与民间加强互动保护,保护队伍不断壮大。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30%左右发展为72%,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长期保持为100%,“三湖”等水资源保护初见成效。“要我保护”成为“我要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建设丽江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是建设文化强国、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结合丽江实际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具有特别的意义;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丽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赋予丽江各族人民的使命担当。丽江虽小,但只要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定将为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作出不可替代的大贡献。

  机遇与挑战同在,推进“三个定位”同样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丽江的世界遗产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决不可掉以轻心。习总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最近,习总又强调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和大自然的厚爱,让丽江拥有“世界三遗产”和615公里的长江上游段,这是丽江最值得自豪的,但若没有保护好,使珍贵遗产和生态环境在我们手中遭到破坏,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保护第一的方针,对于丽江来说尤其重要,正如市委浦虹强调指出,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保护,第三仍然是保护。”保护是底线,底线问题不能商量,不能逾越。有了这样的底线,也就有了最现实、最关键的底气。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也是当前推进“三个定位”的决定因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