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研古镇简介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的结构特点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7-05

  1997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丽江古城成为当时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座名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丽江大研古镇简介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的结构特点

  1997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丽江古城成为当时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座名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丽江古城早已为人熟知,每年几千万人次游客从海内外纷至沓来,沉醉在它悠远静谧的柔软时光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丽江古城的青墙碧瓦之上,城中的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就开门营业了。目前正值旅游旺季,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到这里感受“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东巴文的魅力。

  “东巴文单字有1500个字,每个字都值得探究,文字背后反映了当时纳西人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那个时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介绍,每天他都会在馆内向游客讲解东巴文的相关知识,馆内也会开设相关课程,教游客书写东巴文。“现在,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丽江大研古镇简介、年轻人对东巴文产生兴趣。”和闰元说丽江古城的结构特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一人出一点力,文化的生命就生生不息。”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只是丽江古城众多特色文化院落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古城先后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打造了雪山书院、徐霞客纪念馆等20多个文化院落,用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来稀释古城低端商业氛围过浓的问题。

  同时,古城鼓励支持单位个人在古城内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活动,并增加组织开展突出丽江古城历史与人文价值的主题展览次数,让大众在欣赏古建筑艺术美感的同时,了解优秀的纳西文化丽江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近年来,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据介绍,丽江古城建设了遗产本体安全系统,通过对141个重点保护院落的信息采集,实现建筑物三维、二维信息集成,还可以实时对瓦屋面、墙体等进行监测预警,为遗产的保护、监测和维修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丽江古城的居民、商户、保护管理工作者、传承者们一直探索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着丽江古城的内涵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自北向南奔腾170多公里,形成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因而称之为“三江并流”。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跨越云南省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是全球面积居第二位的世界自然遗产。

  在大自然的造化下丽江大研古镇简介,这里形成了山顶-寒带、山腰-温带、山谷-热带的奇特垂直气候。从海拔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云南省怒江州建立了“怒江生态保护立体建设模式”,即“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三大区建设;丽江市持续加大遗产地环境治理力度,对采石活动进行定点开采规范管理;迪庆州实施“生态立洲”战略,积极稳妥地处理好遗产地内历史遗留矿产开发清理和关停工作,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三江并流”。

  此外,云南省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先后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创世界遗产保护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

  2007年6月,包含石林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顺利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查,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功申遗后,石林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依然在延续。云南成立了石林自然遗产管理局,编制并执行《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自治区单行条例丽江大研古镇简介。

  同时,建立多重保护体系:建立了以县人民政府牵头,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县级职能部门为主体,乡镇、村寨为辅助的四级资源保护网络;成立了遗产地专职资源保护巡查队,借助航测系统、ARCGIS边界管理系统等对遗产保护区的遗产资源实施空间动态监测,实现精准执法,依法管理遗产地发展与保护关系。

  石林遗产旅游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原住民收入的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原住居民自觉参与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实现了遗产地与原住居民共同繁荣,确保了石林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他的一锤下去,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距今5.42亿至4.88亿年间被称为“寒武纪”。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在澄江化石地,目前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2017年7月1日,《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保护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2018年,侯先光的学生郭进当选全国代表。带着导师的期望与嘱托,他连续多年在全国上提出与澄江化石地相关建议。

  “往年,我的建议均关于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郭进解释说,“澄江化石虽然意义重大,但这些石头个体小、不直观,对普通大众而言‘其貌不扬’,难以引起关注。博物馆则可以向受众进行有效直观的科普丽江古城的结构特点。”

  2020年8月,历时6年建设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还通过VR、智能体感互动、4D影院等前沿科技,展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场景,以及地球生命演化过程。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到60余万人次,赢得社会各界关注。

  “下一步,我们准备对博物馆解说员进行地质学和古生物研究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也将在博物馆周边打造地质遗迹研学基地。”郭进介绍。

  2013年,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45处世界遗产,也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数超越西班牙,仅次于意大利。

  申遗成功提高了哈尼梯田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然而近年来,不少当地村民却有了新担忧。

  “梯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能毁在我们手里,要继续种下去。但现在年轻人讲究收入丽江大研古镇简介,好些人都出去打工,有些可能慢慢就不种了。”村民卢世雄的担忧不无道理,外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对村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仅在元阳县箐口村,就曾有60名青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50岁以上的人在耕种梯田。

  针对农业人口外流这一困境,元阳县在哈尼梯田建立了“稻鱼鸭生态立体农业”,即在梯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养鱼、养鸭。三者互惠互利,最终形成生态共赢。整个种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增加村民收入。这一举措,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回归”田野。

  最近,卢世雄就收了一位种田“新学徒”——同村的“90后”哈尼族姑娘罗美芬。从小听着梯田的故事长大,她一直有一个回归田野的愿望。“不管怎么样,在外面过的好还是不好,还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管理家乡的梯田。”

  梯田是游客眼中的美景,是哈尼族村民心中的“根”和“魂”。不管是“种田老把式”卢世雄,还是“新学徒”罗美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梯田的热爱。

  当然,为有效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当地也付出了不少努力。红河州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遵循,为梯田建构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先后出台“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梯田文化景观村庄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等法律法规,全方位守护哈尼梯田。

  现在,这片耕种了上千年的土地,依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起伏蔓延的稻田依旧绿意盎然,相信以世界遗产名义守护下的梯田,下一个千年会更美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