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一滴雪水浇灌出民族融合之花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09

  看到腾宣,仿佛看见当年徐悲鸿泼墨书写;听着皮影戏,仿佛梦回数百年前的腾越;拿起油纸伞,仿佛窥见深巷里等候走夷方丈夫归来的年轻妇人......这些非遗产物为我们保留着历史的厚重、乡土的温情......  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里,让它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入商业手段或许是一种新的方式,油纸伞遇上汉服、土陶遇上插画艺术、藤编遇上收纳、手抄纸遇上绘画......商业和文化并不矛盾,商业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这才真正是文化的传承本站

丽江古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一滴雪水浇灌出民族融合之花本站

  文林村距离牦牛坪不过三四十里路,但在几十年前,却远得仿佛不相干似的。老杜是牦牛坪土生土长的藏民,这里离天很近,一年倒有小半年覆盖着大雪。雪山像屏风般竖在每家每户大门口,每一条细微的山褶都近得像可以伸手擦拭。与祖祖辈辈一样,老杜是个牧民,在广袤的草甸上把牦牛和羊群铺开,与低低的云彩融合到一起。

  牦牛坪没有粮食。但这里的村民是不需要种粮食的,有的是山下的人把粮食送来,只为换些荤腥。有成群的牦牛和羊,便有了泉水一般的奶,吃不完的肉和金子一样的酥油。

  那时候的老杜还是小杜,除了放牧,也有自己的货车可以跑运输。赚来的钱都是自己的,放牧来的肉也是自己的。每天将羊群归圈,就可以在藏炉边伴着融融火光喝一碗酥油茶。所以,当老杜执意要去文林村纳西族人家入赘的时候,家里人实在想不通,是这奶不够香甜吗?还是酥油不够醇厚?

  文林村紧挨丽江古城“耶谷堆”,过去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走南闯北的马帮络绎不绝,让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性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外来民族。文林村不在城中,只是一片大菜地罢了,村民个个都是种菜的“菜农”。文林村远看还好,一片青绿,但走近了便是菜地特有的粪臭,浓得掸都掸不开。在雪山蓝天之间自由惯了的小杜,哪里能够适应?

  但年轻人的爱情,向来是不愿意向所谓“现实”低头的。小杜和王家姑娘说服不了家里人,便央求文林村的村支部和村委会去帮忙说服,反正是坚决要在一起。村干部天天撵着家里人去劝,说藏族和纳西族自古便是“兄弟民族”,一起成家是再好不过。家里人眼看讲不赢,只能问小杜:“你去了,苦得起吗?”

  那时候的文林村,已经有了第一批电器。富裕的村民家,也出现了电视机,这是尚未通电的雪花村不能比的。但王家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家里仅有一个小瓦数的电灯,还要挂在两个屋中间,负责照亮两头。夜晚,小杜和王姑娘坐在灯下,望着蚊虫飞舞如火花,觉得喜欢,觉得亮堂。

  比如,小杜自小喝惯了酥油茶,一天不喝就觉得没劲。虽然王姑娘可以陪他一起喝,但父母奶奶却着实受不了酥油的腥膻。小杜一煮酥油茶,奶奶便被熏得坐不住。

  比如,小杜是草甸上与牛羊一起奔跑的汉子,有的是力气。可是面对菜地,他有力气也不知道怎么使。牛羊往草甸上一放,便可紧着它们自己去吃草,而种菜却是精细的活计,每个种子都要用心。小杜挥着锄头只觉得像在绣花,不是锄地把菜给锄坏了,就是浇田不知深浅。旱季,水源都得靠“抢”,小杜从不知道老天爷给的水居然还得“抢”,自然是抢不过,要遭人笑话。

  好在,文林村的村民笑归笑,却从来没有真的嫌弃这个藏族女婿。笑完了,也要来细细地教小杜,地要如何锄,水要如何浇。王姑娘的家人也从未嫌弃,都懂得他一个年轻人从头学习活计的辛苦。要喝酥油茶便由着他煮,煮出来便陪着喝。喝不下?那也要硬喝。

  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小杜已经成了老杜,时间也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老杜跟妻子一起送走了奶奶,伺候好了生病的妈妈,养出了一个女儿,也成了农田里的好把式。与村里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很难看出他们分属不同的民族——老杜皮肤黝黑,一口纯正的纳西语,与大家一起讲着雨水和虫鸣,讲谷雨过了,该去种些什么。

  他被浸染上浓浓的纳西族味道。一到空闲,便有人喊他去“化賩”,“賩”是纳西族独有的聚会,但聚会上也有跟他一样的藏族,还有普米族和白族。大家讲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他还喜欢跟着村里的纳西汉子去钓鱼,一样的钓得高兴,钓完了回家,一样的挨妻子骂。

  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被老杜浸出了浓浓的藏族味道。老杜仍然天天喝酥油茶,家里人仍然天天陪他喝,只不过不是“硬喝”,而是都习惯了这来自雪山的浓郁滋味。一到年节,老杜要给家里挂满彩色的风马旗。家人不懂这旗上写的是什么,但都帮着他一起挂,因为他们知道这都是美好的祝愿。女儿是藏族和纳西族两个民族的骨血,从小便精通藏语、纳西语和汉语,聪明伶俐。研究生毕业回来,女儿天天都要喝酥油茶,一天不喝,就像父亲一样觉得没劲。

  老杜记得,文林村真正开始变得不一样,大概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世代种菜为生的文林村,跟上了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开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旅游村了。文林村包容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行商马帮,也包容了老杜和老杜这样的十多个少数民族,要包容一个新思路,对文林村来说不是难事。

  此时的老杜,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文林村人了。他亲眼见证,也参与了村子的新规划。与大伙一起无偿将土地供给集体,用于长远发展,也一起参与志愿者队伍打扫村道屋舍,等待着越来越多“新丽江人”的到来。他曾经被文林村温柔地包容与接纳,知道包容与接纳的温暖和力量。

  老杜和许多村民家一样,将房屋出租给“新丽江人”来搞旅游。虽说是房东,老杜却跟这些租户处得跟叔侄一样。叔叔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又嫌弃又亲热。老杜一会儿嫌弃这些外来户衣服都不会穿,要把自己冻坏,一会儿嫌弃人家太闹腾,酒喝多了伤身体。年轻的外来户们把老杜家当成自己家,常常乌拉拉来一群,把老杜的点心翻出来吃了。一会儿乌拉拉又来一群,把老杜家的桌椅板凳搬出去,又拉老杜一起去搞篝火晚会。

  老杜就嫌人家胡闹,自己一大把年纪怎么好意思唱歌跳舞呢?嫌完了,却又高高兴兴跟人家唱歌跳舞,唱牦牛坪带着雪风的歌,跳文林村手牵手的舞。大家有跳纳西族打跳的,有跳藏族锅庄的。广场上穿什么民族衣服的人都有,来自全国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大家跳得热闹,围着火光,就像当初老杜和妻子围着那盏小小的电灯一样,觉得喜欢,觉得亮堂。

  老杜家盖了新房子,欢欢喜喜地把房子装起来。房子和他一样,融合了纳西族和藏族的风味。藏族的暗色木料,纳西族的雕梁画壁,藏族的风马旗和藏炉,纳西族的“厦子”和堂屋,全都堆到一幢房子里。客人进了家门,常常讨论起来:“这一看就是藏族风格!”“才不是,这是纳西族!”

  老杜就说:“我是藏族,可我的纳西话,比纳西人说得还好!所以能准确定位我的只有是中华民族!”

  空闲的时候,老杜会回他的牦牛坪去,有时候带着女儿,有时候带着村里那帮年轻热闹的“外来户”。无论是冬季的皑皑白雪,还是夏季漫山遍野的报春花,老杜都觉得好,觉得亲。就像文林村的每一条河,每一条路,他也觉得好,觉得亲。如今的牦牛坪与文林村越来越像,什么东西都有,什么人都有。藏族也有,纳西族也有。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一个人走出雪山,仿佛一滴融化的雪水跨越了半个世界流到文林村的菜地里。如今,牦牛坪与文林村却好近好近,这头的人们笑起来,那头的人们就听见了,大概生活就是这样的,老杜想,越来越好,就会越来越近。

  不光是文林村和牦牛坪,不光是老杜,如今云南丽江古城区处处都是这样,个个都是这样。你是一滴雪水,我也是,我们流淌在同一条江海中。你是古城人,我也是,我们共筑一座城,同是一家人。你是纳西族也是藏族,我是白族也是彝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是中华民族。

本站 驱动中国2021年10月29日消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无论是食品还是生活用品的原材料、人工成本都在不断增加,饮料行业已经耐不住成本的持续上涨,率先开启一轮涨价,百事可乐、可口可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