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人的碗源自600年的传承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22

唉!辛苦多年却变成了这副模样,这样的诈骗方式大家可要提防了! 1月23日,小吴(化名)夫妻俩从幸福中醒来。他们是前一日从西双版纳回到的曲靖。两人经过多年在外打拼,积攒了29万的存款,准备在自己的本站

腾冲人的碗源自600年的传承本站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孙、刘两姓始祖从湖南湘阴县大义乡把烧制土陶的技艺带到腾冲,正统十四(1449年)年由曲石碗窑坡搬到三联村,因以做土碗为主,命名为碗窑。

  碗窑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陶技艺,号称滇西独一无二的土陶产地,也是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腾冲马站碗窑村被保山市政府选为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命名为“马站乡碗窑村制陶工艺之乡”。

  站在碗窑工艺坊前,温酒的执壶、盛饭的小碗、精巧的花瓶……件件还原600多年前明朝腾冲人的生活点滴——我哪里是在看展,这分明是在大明逛陶器店的既视感。

  “蒋家蒋大瓮,孙家孙小瓯,刘家刘小坛,胡家胡土头。”这是碗窑村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说的就是碗窑村“一姓一工”的行业准则。

  这样的规矩在当地已经传承几百年了。根据胡姓祖先会烧制砂锅、土头(烟斗);刘姓族人会做坛、缸、罐,蒋姓族人会做瓮,孙姓族人碗、碟、钵、盅、杯等小件用品的特长,按姓氏分类制作陶器,各有专攻,不岔行,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

  碗窑村陶器的制作为祖传工艺,世代相袭,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制陶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烧制土陶的龙窑已不能满足陶器的生产,又分别在后龙井、刘家井、蒋家巷、王家窑头、现今的孙家小巷建了18条龙窑。

  马站碗窑村陶工世代都有祭窑的习俗。在老一辈陶工的心目中,每一座窑都有窑神,窑神主宰着窑工们烧制陶器的成败得失。因此,在装窑完毕点火之前,要举行祭拜窑神的仪式。“上香、供奉、诚心地祈祷。”这样的仪式,延续至今。

  马站碗窑村还有一道特别的墙,为凤仪寺主持常清师父修建,墙体装饰有土陶片,是地基坡头孙氏族人于正统十四年至成化十六年间烧窑遗址的碎陶片。这些陶片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多年,它见证了碗窑土陶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碗窑上陶艺人们的勤劳朴实。

  马站乡碗窑村制陶的传统材料为腾冲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灰土,火山灰含微量元素且土质细腻黏稠,经过简单拼配便可拿来做陶。其次,碗窑村还特产天然釉土,成型的产品呈现出天然质朴的形态。

  到目前为止,碗窑村的陶制产品种类多达上百种,造型多变,且独具特色,是集实用性与文艺性为一体的特色工艺品。

  近年来,艺人们不断提升技艺,研制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土陶制作体验、土陶工艺品、茶艺、插花艺术、多肉种植......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土陶焕发新生。

  原来百年前的腾冲,一处炉火曾烧出了不可计数的土陶,那些泥土深处的宝藏,就是古人遥远而切近的密语。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站 教你一些说话小技巧,做到这几点,就再也不怕别人说你情商低啦~ 1.看破不说破,给别人留面子。 发现别人说错话或者正处于一个尴尬局面的时候,聪明会说话的人会主动把话圆过去,替别人解了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