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人才“围城”(组图)
本案位于南京老下关区江边路,紧邻长江大桥,环境宜人。屋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女主对旧物和旧家具情有独钟,有不少收藏。因此在设计表现上以此为重心,浓郁的生活气氛充满浪漫的怀旧情调,精美小本站
丽江人才“围城”(组图)本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强调,山水土地与村野陋室都是可以有灵气的——只要有精英才士。这对于素来被称作“人杰地灵”的丽江,尤为重要。
今年初,丽江市委王君正在接受云南信息报记者采访时,针对丽江目前的发展,提出“丽江目前最需要的还是人才。”为什么说“还是”?这是因为从两届的党委会跟来看,一直都把人才推动战略作为一个六大战略之首来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才是最大资源。很难想象,如果人才不是在每个产业当中起到核心的推动作用,丽江这个边陲小镇能经历重建、恢复、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都市。
但是,说“还是”,也证明了这个城市在人才的引进、吸收和管理当中,还具有不少不足以及上升空间。过去常常号召大学生到遥远的山村和地区去扶贫、工作,然而在“新上山下乡”的大势下,作为“三个世界遗产地”的丽江,已经有足够的魅力和资本吸引外地的人才来丽江工作。那么,如何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吸引更多人才,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有学者担心,丽江的旅游业在“富民”以外,也会产生一些过分逸乐休闲,诸如靠吃房租、土地等收益而逐渐欠缺进取心等的社会风气。
“我们是小镇上的青年。小镇的生活安稳平静,一年到头风调雨顺,有吃不完的饭局、喝不完的普洱、打不完的麻将和唱不完的卡拉OK。打生下来开始,小镇就为我们安排好了一条笔直的人生路。”
和菜头,这个拥有着中文世界网络最知名博客之一的云南籍写手,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玉龙雪山脚下,在网上写“我的香格里拉”。然而,他说这样让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只是“活在别人想象的笔端”:“一个人得无聊到什么程度,才能每天8点半准时醒来,拍一张雪山,上传到博客,然后滚蛋走人?”
有许多与和菜头一样,在丽江长大或者曾经在丽江长期生活过的外来人才,最终放弃了“面朝‘雪山’,春暖花开”的安逸生活,选择出去闯荡,陕西小伙唐洪珠便是一个。2007年6月,还在昆明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他给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投去了一份简历,来丽江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刚毕业那会儿对丽江挺向往的,现在觉得自己当初的定位并没有定好。”当对这方土地的新鲜褪去,今年初,唐洪珠从学校辞职,到丽江某设计院从事设计师工作。不同的是,三年过去,他已经与丽江的一个本地女孩成了家,并且在丽江买了房。
就是这样一个在丽江已经成家立业的外来人才,今年还是报考了昆明的公务员岗位。“现在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与之前在旅游学院相差不大,在这没什么发展。”他和妻子商定,在丽江最多再呆上一两年,就到外面去闯闯。
总结这三年,唐洪珠先做了肯定:“丽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民风好,环境好,就业压力不大。但是,丽江城市太小,硬件设施不发达,丽江作为旅游城市,消费水平又相比普通待遇偏高。”在他看来,丽江这座旅游城市更适合养老,但能给人实战才能和空间的地方很少。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知名学者杨福泉担心的是,丽江的旅游业在“富民”以外,也会产生一些过分逸乐休闲,诸如靠吃房租、土地等收益而逐渐欠缺进取心等的社会风气。他在《不要让麻将之风坏了丽江的民风》一文中,提到本地已有不少父母唯恐子女在“灯红酒绿”中沉湎,而将其送至其他地区上学。挖掘利用“下乡”人才
越来越多的从丽江出去的人才或都市人,都在往丽江“回流”或“下乡”,这是一场源于市场导向的符合人心与未来大势的自下而上的生活潮流与经济潮流。
一个个案例表明,不少丽江的外来人才选择“出走四方街”,归根结底是丽江空间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这其实是社会化的发展中一个上流的趋势,所谓“人往高处走”,随着经济程度的排序,人才的流动基本是呈由乡往县,由县往市,由市往省的走向。
然而,考察过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才情况的丽江市人事局局长鲁建红却告诉我们,现在欧洲国家,还有日本的人才是“往下流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他认为在中心城市没有他发展的空间了,就要往下流,他的天地在基层。”
是时代在逆转?并非如此,只是社会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变迁的过程而已。2008年,从华尔街扩展到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代表着高居工业文明金字塔顶端的金融体系开始逐渐崩溃;而在国内,一系列有毒食品事件的爆发又让人开始怀疑起传统化学农业以及大都市的生活方式。2009年,周杰伦一曲《稻香》传遍大街小巷,“白领回村重建新生活”的歌词内容背后,其内涵是“大都市与CBD只是人生一个短暂中转站,美丽乡村才是古今中外人类最理想的归宿”。现代人又开始重新寻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商界》2009年第1期的封面文章《易经望远镜——从易经看2009年大势》中,将这种趋势命名为“新上山下乡”。而丽江拥有其他大城市所不具备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拥有醇厚朴实的人情味和地方民俗。随着休闲时代、创意时代、互联网时代、SOHO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从丽江出去的人才或都市人,都在往丽江“回流”或“下乡”,这是一场源于市场导向的符合人心与未来大势的自下而上的生活潮流与经济潮流。
据鲁建红介绍,当初回丽江的人才“回流”现象普遍,并且呈学历增高,人数增多趋势。根据人事局的数据统计,2004-2009年一共有13000多人回来报到。平均每年有2300多个,出去读书的丽江学生85%都回来了。回来报到的高校毕业生中,前年专科为1480人,去年为1800多人,前年本科为近800人,去年1000余人,前年硕士9人,去年14人。从回来的人才学历来看,这些年的趋势是:中专生在下降,大专生保持,本科生上升,硕士博士从无到有。
而来丽江“隐居”的外来人中,有许多都是具备新思维或者独有专业知识的人才。28岁的张意让已经来丽江6年,目前主要从事策划活动,他说,刚来丽江时这里的外地80后极少,而现在已经占了丽江旅游市场的很大一部分。“那么多有创意的年轻人喜欢丽江而来此生活,但过来却只能做个服务员,开个小店,很多甚至因为市场饱和还没机会。”张意让觉得很可惜,认为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这部分人才来做创意文化产业、IT业、高科技生态农业和工业产业链的高端如产品设计、订单处理等等。“美国都可以把IT服务业放到印度,北京、上海为什么不能放到丽江?别忘了,世界是平的。说不定哪天丽江就成了中国的‘创意产业中心’,套用奥巴马的一句话,‘世界在改变’。”
杨福泉非常赞赏这个建议。他认为,有的外来人在丰富了丽江的文化内涵、产业等诸多方面的内涵的过程当中,已经逐渐成为新的“丽江人”。丽江市委市政府应该树立一批这样的表率人物、为丽江尽心尽力的“新丽江人”,鼓励外地人才与本地人一起再创具有魅力的“当代丽江文化”。
目前丽江企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结构、专业和总量上都存在矛盾。“企业招不到大学生,大学生又想考公务员。”
为了深入了解不愿回丽江发展的本土人才的线名目前在外地读书的丽江籍学子做了一个小型调查,其中表示愿意回乡工作者11人,占总人数28.95%;不愿意者25人,占65.79%;暂不明确者2人, 占5.26%。总结起来,将票投给“回家发展”的学子,列出的原因依次有:希望陪在父母身边,照顾家人;社会竞争小,经济压力比较小,房价低;回到熟悉的环境,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丽江更适合自身发展。而不愿意回丽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所学的专业在丽江不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工资低消费高;环境有限,机会不如外面多;想在外面闯一闯,积攒更多经验;已在外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北京经济贸易大学读大三的女生兰彦认为,丽江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就业市场两边倒——公务员和旅游业。在北方民族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肖昊也同时抱怨:“丽江过多倾向旅游经济,人才市场比较狭小。”
这其实也是王君正在“2010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上提到的。谈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王君正提到三个任务,除了改变经济结构、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以外,还有就是解决劳动力问题。“丽江的一些大学毕业生,除了考那几个政府机关,就是事业单位,没有别的就业门路。”然而,“机关单位就这些,事业单位就这几个,编制不可能无限扩展。”
所以,就业问题的解决,实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而丽江正处在抢抓机遇、应对危机、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会上,王君正提出了“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三大目标任务。云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丁林认为,目前“体制上要改革,产业上要创新,扶持本地旅游产业的集团化发展,推动旅游向质的方面发展”,还有“做好招商引资”。
在“不做旅游就做公务员”的另一极上,鲁建红认为,还需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打破做公务员就等于捧上“铁饭碗”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在导向上是很明显的,一个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当村官,三支一扶,了解基层百姓的心声。”
在本月8日全市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动员大会上,丽江市委王君正鼓励年轻干部都到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去摸爬滚打,在基层怀揣理想,在处理矛盾中经受考验,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为此,他引用了19世纪的评论家别林斯基的一句话——“年轻人要把灵魂放在高处”。
鲁建红提到的第二个导向便是“导到企业去”。他举例说,在西方,普遍而言,一流的毕业生去做科研人员,二流毕业生进企业,三流才到机关做公务员。然而在国内,官本位思想还是很严重,籍此获得安全感。目前丽江企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结构、专业和总量上都存在矛盾。“企业招不到大学生,大学生又想考公务员。”他举例说,在去年的招聘会上,丽江企业提供了4000多个岗位,但最后才招了不足千多人。
人事部门的职务不再光是做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而是要转到一个服务上去,利用户籍政策和新调配的流动的政策,借助市场平台,做大做强人才市场。
提到现实收入问题,大学生们还有另外一种不满:丽江由于是旅游城市,物价被游客相应地带高,但是在丽江本地工作的人,待遇又不高,如何来平衡当中的差额?
鲁建红承认,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地区的物价如何把握,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丽江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月薪基本在2200元至2400元人民币之间。“丽江除了个别垄断行业,工薪阶层的收入都不高。”他大方提到,自己从197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就3600元,买房子也是靠几代人积攒的。所以要引进外地人才,要靠高待遇,或帮忙解决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
不过,鲁建红认为,“留人才的三个方面,一个是事业留人,一个是感情留人,最后才是适当的待遇留人。”鲁建红表示,人事部门的职务不再光是做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而是要转到一个服务上去,利用户籍政策和新调配的流动的政策,借助市场平台,做大做强人才市场。
从1993年到2003年,丽江实行全面公开招聘。到2004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由终身制改为聘用制,由原来的包分配制改为公开招聘。特别是2004年以后,结束了由政府计划分配的沿袭,实行公开招聘,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鲁建红表示,这六年来,人才招聘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事业单位的招考政策逐步放开。目前高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的人才回来丽江报考事业单位,不用参加笔试,可以直接参加面试。鲁建红说,丽江市今年新招的日语翻译就是这么进来的。目前,丽江市政府计划在3-5年内,向社会公开招聘50名硕士及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到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岗位工作。另一步则是户籍制度的开放,按照本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统筹兼顾的原则,现已着手来部署这个计划。
财政投入也在加大。中央提倡多渠道来拼盘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资金,鲁建红介绍,去年就落实了300多万。最近丽江市人事局又将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纳入贷免扶补体系中,就是,一个大学生可以贷五万作为创业基金,免年利,今后还准备建立创业基金,促进人才积极创业。
有了良好的政策,还需良好的宣传。云大旅院旅游系主任丁林认为丽江在吸引人才方面宣传还不到位:“丽江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来我们学校看看,开个什么招聘会之类的,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知情,都纷纷回他们家乡附近找工作了。其实有时候,丽江的一些工作,还是符合我们一些学生的。”
杨福泉则建议,丽江不仅是有保护三个世界遗产地重任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区、是“国宝”重地,同时也是云南的藏区之一,是与藏区平安须臾相关的区域,是否可以不断努力争取到一些诸如国家在藏区那样的优惠政策,来鼓励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从长远来看,杨福泉认为,该改善诸如医疗、教育条件等诸多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条件。“各种人才来到丽江,总会考虑到子女读书、看病等一些基本的条件。”他提到,近年来丽江本地有不少人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昆明乃至像鹤庆这样的邻县去学习,“这是应该反思的。过去,丽江一中闻名遐迩,曾广泛地吸引了大理等地的很多学子来读书,我知道的白族的一些杰出人才都在丽江读过书。”个人的小家是所有人才的“内”,只有“平内”才能“攘外”,只有“安居”才会“乐业”,这些都是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丽江的人才结构上来说,目前缺的是哪些类型的人才呢?鲁建红扳着手指数出三类:经营管理类高级人才;文化传播类策划人才;医疗卫生类基层人才。
在上个月刚召开的“2010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上,丽江市领导站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高度为丽江命运之今日、未来策划谋变。市委王君正在会上说:“中国的问题,就业是个大问题。而丽江的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
任何一个地方的就业问题和人才引进的解决,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地方成为面面俱到的人才吸引地。用杨福泉的话说,譬如丽江明明没有工业优势,而要想方设法吸引“工业人才”是不现实的。那么从丽江的人才结构上来说,目前缺的是哪些类型的人才呢?鲁建红扳着手指数出三类:经营管理类高级人才;文化传播类策划人才;医疗卫生类基层人才。
鲁建红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在这几年有了质量和数量上的提升,但从整个丽江经济发展的,特别是企业发展的这个需求来说,仍然是缺乏的。特别是现在职业经理人这一块,暂时来说几乎是零的,“我们现在只敢提一个零的突破”。而在旅业当中,尤其是在星级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的现有装备还是不能与“精品国际旅游城市”所匹配的。目前云大旅游学院正在培养这一块的人才,但事实上才办了几年,而要成为一个高级的星级酒店管理人员至少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
从打造精品国际旅游城市的角度来说,丽江的医疗卫生这块也急需紧缺的人才。鲁建红说,从最近三年高校毕业生招聘的情况来看,大量基层的中医中药人才是最受欢迎的。对于缺医少药的山区和半山区百姓来说,中药不用开刀打针,符合老百姓消费,而且还能利用起云南丰富的药材资源。然而中医不同于完全由大专院校培养实践的西医,它有很大一块是靠世家传承,所以需求量一直不饱和。
地震恢复重建以来,由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给基层的乡村医院配备支援了不少医疗设备,每一个乡都有一个乡镇医院,有很好的X光机、彩超等设备,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使用和维护设备的人才。丽江市医院季建安在昆明总医院骨科学习皮瓣移植、血管吻合技术后回到丽江不久,就接诊了一例车祸重伤患者,学到的新技术即刻派上了用场。皮瓣移植手术很成功。鲁建红称,正在与卫生局沟通,看能否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分别出点钱,委托大专院校开班来专门培养这批人才。第三类人才,鲁健红提到,丽江的文化传播公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高级的文化策划仍然缺乏。现在,丽江,甚至整个云南,都有大量的民间本土艺人,各怀绝技。然而就如再有天赋的演员,没有包装,没有营销,也难以成名。丽江以及云南缺少在文化方面创新策划和经营销售类的人才。所以,谈及人才,云南省文产办常务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的回答有些矛盾但寓意深刻:“云南不缺人才,但云南也缺人才。”
一大群的文化人才都在单打独斗。新锐摄影师维城乱马在豆瓣网上红得发紫却依然只是摄影界的“非主流”;雅歌音乐联盟的说唱能吸引云南的年轻粉丝却推广不到全国;一流的打击乐手常建宇还默默在云南艺术学院带着学生办自己的打击乐团……他们无法如张艺谋的《印象丽江》、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一样,成为“云南制造”的标记。一方面是人才的缺口,一方面却是人才的闲置,什么时候酒香传出了巷子,云南的文化人才才能够不再默默耕耘。
本站 5月11日,博仕门窗(株洲)设计师私享会圆满成功。多名优秀设计师、行业大咖齐聚现场,进行不同思维的深度对话、交流,碰撞出一场关于家装×设计的私享盛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