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后、50后、60后为什么他们最终选了丽江?
智联元宇宙 创领新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 忙碌一天,希望不被繁琐的家务捆绑, 享受舒适轻松的居家生活, 多样智能科技帮我们实现心愿, 智能门锁告别钥匙,洗碗机解放双手, 空净本站
40后、50后、60后为什么他们最终选了丽江?本站
人群中间有不少“新丽江人”,他们在丽江创业、生活。甚至有一部分“40后50后60后”,从河北石家庄、四川德阳、浙江温州等地前来云南,在丽江定居。
随着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老年人群逐步增多,养老问题深受关注。单身、没钱、孤独、无助、失眠、彷徨……各种压力如影随形,甚至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到焦虑当中。
人口老龄化背后,推动着老年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上涨。不少老年人,也逐步转变思维,开始思考如何健康养老。着眼未来,必然会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真希望这个病是我得。”最近这段时日,不少人为《妈妈!》流下了热泪。65岁的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85岁的母亲承担起养女儿的重任。看着女儿被病痛折磨,老母亲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走出电影院,小李情绪低落,她还没从影片的精彩情节走出来,又陷入到新的苦恼中间,“我想到了我妈,她62了,在老家一个人!”显然,电影背后,深层次的老年人养老与带病生存问题,让她也开始焦虑。
媒体公开报道,根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已经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
而且,调研结果表明,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35年前后,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显然,社会变老的趋势正在加快。如何坦然养老,逐步上升为“社会问题”,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被动“焦虑”。
据国家卫健委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养老市场呈现出“9073”的养老格局。
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健康养老意识逐渐上升。不少步入暮年的老年群体内心更加渴望身心全面健康。地处北纬26°86的丽江,冬暖夏凉,气候适宜,成为不少老年人康养的首选之地。
重阳节前夕,读本君走访了在丽江生活的4位老人,他们来自,面对养老,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就一个姑娘,她嫁到了丽江。作为老人,女儿在哪里,我们就在那里养老。”2016年,石义伟夫妇决定到丽江定居。
说起在丽江这些年的生活经历,他竖起大拇指,“丽江气候好是最大的优势,不冷不热。而且人情味很浓,我们和周边的邻居都相处得很好。城市包容性很强,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时不时上门关心我们。”来丽江这几年,石义伟夫妇帮女儿带孩子,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
平日里,遛遛鸟、养养花、种种菜、上上班、带带孙女,石义伟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人就是要多动,不能懒着。他在丽江给自己找的工作,也是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紧迫感,“只有这样,你才能跟上年轻人的步伐。”石义伟认为,亲情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待在子女身边,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是最适合的。
两三个月前,“云南第一擦鞋王”吴华敏将自己的店铺从古城区安通路尚义街尚义巷子口,搬到了262号。“当下只能维持平衡了,无奈之举。”尽管已是古稀之年,吴华敏经营着自己擦鞋店,每天准时开门营业。
尽管老家在石家庄,吴华敏的大半生却是在云南度过。他先后在昆明、玉溪生活,10年前来到丽江。云南留给他最浓重的标志,就是他如今操有一口浓郁的云南口音。他的有三个孩子不在身边,分别在石家庄、昆明、玉溪生活,都有自己的事业。
从事擦鞋行业多年,吴华敏乐观豁达,“人多少钱不重要,重要是心态,心态好了,什么都不往心里去。”曾经,他擦一双鞋收费3000元,被媒体竞相报道,至今仍是人们的谈资。
同龄人都在享受天伦之乐,吴华敏却觉得自己还能动,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我现在看得很淡,什么东西都不要跟人去争,想那些东西搞哪样,人够吃够喝就行。人活就活个精气神,我嘛不说多,再干10年,干到80岁,80岁以后再考虑养老问题。”
73岁的他,保养得很好,秘诀在于心态。在他妻子眼里,吴华敏就是个童心未泯的老小孩,爱玩爱闹,爱唱爱跳,成天乐呵呵的,感觉天大的事都不是事。“我觉得我应该也会长寿的。”他笑着说道,自己的父亲还活着,今年99岁了,大哥比自己大五六岁,都还活着,“我基本是每隔三天就要给我爸爸打电话,问问他身体健不健康、心情怎么样。对待老年人嘛,一定要顺着来,顺着他们的心,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邓启江,谈起养老,他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很大,“子女孝不孝顺,是老人安享晚年最大的考量。”今年79岁的他,已经早早将事业交给子女,开启了养老生活。
来丽江之前,邓启江在香格里拉开发区住过一段时间,“香格里拉海拔还是有点高、温差也大。我感觉我受不住,有时候还会胸闷,我就给我儿子说,你给我找个舒坦的地方,让我住着。”9月中旬,儿子四处打听,并针得老人同意,决定从迪庆来到丽江,入住丽江甘美安养中心,开启养老。
“住进来之后,我呼吸顺畅了、饭量都涨了,我还给我那些老伙伴们说,让他们来看我,顺带和我一起在丽江养老呢。”邓启江表示,自己的初步计划是打算一直住在这里了。“我之前想着说我去香格里拉开发区租个房子、请个保姆,在那边养老呢。我儿子就告诉我说‘爸爸,要是保姆凶你,让你生气咋办?那岂不是得不偿失’。现在好了,住在这边,这里的态度非常好。智能化时代,很多东西我们不会用,他们就会耐心教。我住在这里就算对他们说些不顺心的话,他们也没人敢反过来气我吧。心情顺畅了,一切都好。”
尽管当下的养老院、安养中心已经发展成熟,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不少人抱有“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的成见,胡启江认为,不要太在意外人眼光,不论是哪种养老方式,只要父母开心、顺心,才是第一要义,“子女天天让自己爸妈生气,你想想他就算住的环境再好,他心情不好,又有何意义?”
国庆节来临,在北门坡经营民宿的徐少墨,忙碌又快乐。“我家有8个房间,最近几天住得满满当当呢。”2015年,他们夫妻俩来丽江旅游,一下子就爱上了丽江,“青石板路、空气质量好、生活节奏慢,哎呀,那个时候我就和我老公说,这就是我想待的地方。”夫妻俩一商量,决定在丽江经营客栈。
2019年年底,徐少墨经营的古城五一街的客栈到期,他们回温州过年。尽管新冠疫情来袭,在温州滞留了大半年。解封后,夫妻俩又赶回丽江,在北门坡经营起了一家只有8间房的民宿。
来丽江之前,徐少墨夫妇在温州也有营生,做塑料编织袋,“那个时候早上得4点多起来,一天天忙忙碌碌的,脑子里想的就是赚多少钱,从没想过怎么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质量。”在丽江定居以后,徐少墨的儿子也跟着来,在丽江工作,找到本地姑娘结了婚,家庭幸福美满。
“我觉得我在丽江的慢节奏里,身体都变好了,从没生过什么大病。”徐少墨开心到,现在的自己和家乡的同龄人比较,反而显得年轻了,“早上睡到自然醒,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心情舒畅、子女孝顺……这些都足够了。”她说,她现在回老家,老家的亲朋好友都羡慕她呢。“虽然我们现在赚的钱没有在温州的多,但是现在这个状态是最好的。”
我们对老年的恐惧和焦虑,来源于不可避免的现实。它告诉我们,老意味着疾病,意味着衰弱和丧失。带病生存是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常态,尤其是慢性疾病的长期伴随。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生老病死都有时间阶段。似乎过了60岁,就应该放下工作,主动让位给年轻人。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73岁的吴华敏还在经营自己的擦鞋店,62岁的石义伟重新上岗。有人65岁已经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有人80岁照样健步如飞。
尽管我们说社会在变老,但变老的老年人,他们并没有“举步自封”,部分人已经转换思维,开始“二次创业”。相比完全退休,许多老人更理想的情况是采用更弹性的工作方式,或者能够从事一些更适合老年人身体状态和特点的工作。
“我上年纪了,眼睛看不见。戴上眼镜我就能看清楚,你不能说我的视力问题影响我发挥作用呀。”最高级的适老,理应是让老年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未来的一天,老年群体必然会发展的和母婴群体一样成熟。”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需要的不只是个人的规划和努力,更需要社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制度安排。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力图争取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让人民更健康。
一提到丽江,很多人会想到旅游,亦或是冠名“旅游名城”。当全球气候异常,今年夏季高温席卷,也仅有丽江等少有几个城市,常年保持在22℃左右。丽江适合旅居、康养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丽江市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将康养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纵观城市发展进程,康养是一个成熟城市心态的必然需求。尤其是为推动丽江高质量发展的群体中,“新丽江人”的占比越来越多,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越来越认可自己是“丽江人”的身份。随着外地创业者们逐渐老去,如何让他们在丽江健康养老、安享晚年,成为不可逾越的发展命题。
其实,一直以来,丽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居丽江”逐渐成为主流。不仅是老年人前来丽江旅游度假,北上广深的青年人也会选择到丽江休养一段时间。这种发展势头,在未来会越来越凸显。
今年8月初,云南甘美康养产业集团对丽江市老年福利院进行有效承接、倾力打造的丽江首个花园式康养旅居项目——丽江甘美安养中心。通过统筹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提升丽江养老保障条件和服务水平,也是云南“十四五”时期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具体实践。尽管受疫情影响,还是有来自北上广深、重庆、成都、郑州等地退休老人,前来入住。
时间对老年人,归根结底是不公平的。它可以包容岁月让年轻步向前,却把步履蹒跚留给了老年人。城市化进程加剧,社会也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节奏变老。等年轻人回头的时候,才发现步入暮年的他们体力不支,放慢了脚步。
孩子想让父母跟在身边,孝敬的同时给予关照。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跟着子女一起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屋子、熟悉的亲戚朋友、熟悉的街巷和田地,放弃他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不时还得预防慢性疾病的猝不及防。他们,既害怕生活没有依靠,也害怕依靠别人有一天成为生活的主导。
“我就是想让父母在我身边,我有错吗?”做子女的,我们常常不理解老年人的“恋家”,甚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抱怨、去嘟囔已入暮年的他们。
“我在用我认为最舒坦的方式养老,我心情是舒畅的。”邓启江说起自己的选择,他觉得,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到养老机构养老,就自身而言,心情舒畅才是最关键的。
邓启江分享了他身边的一个退休老人的故事。这个老人与邓启江年纪相仿,也住在养老机构里,自己吃穿住行全部自己付费,还常常遭受子女们的“诘难”。“他每次给自己家儿子打电话,儿子总是吵他‘你住在里面舒坦就行了嘛,还想干嘛?’其实,他给我说他就想跟儿子唠唠嗑而已。”
邓启江看来,人一旦老了,就会变得敏感,会“老小孩”,常常会多想自己是不是成为子女的累赘,“做子女的,应该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我觉得’‘我认为’。”
其实我们逐渐明白,和老人相处,就像对待婴孩一样,都需要小心呵护、精心照顾,就像捧着一个泥花盆一样,让他们维持在一个相对好的状态。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走进街边的任何一家咖啡馆,一头银发的为我们端上一杯心心念念的咖啡,你不再用惊讶、介意的眼神看他们。从另一层面来说,适老还意味着打造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氛围。
本站 “一别就是三十多年,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巴基斯坦,看看我们培育的那片茶园,探望那里的老朋友,十分想念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胡海波副所长曾两度赴巴,先后为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