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景区“特产不特” 旅游商品同质化之思(3)
可乐鸡翅,全家老少都爱吃,上桌就光盘 可乐鸡翅 小孩喜欢吃的菜,鸡翅根一定能排第一名,除了炸鸡翅,红烧鸡翅,可乐鸡翅很多孩子都喜欢,关键做法还简单。 原料:鸡翅中、可乐、蚝油、本站
【案例】景区“特产不特” 旅游商品同质化之思(3)本站
景区的特色不特,成为“小商品”的集散地,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就存在。对于很少出去旅游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可能还不深,但若是经常出去的旅游者,把不同地方所购的“地方特产”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在云南丽江购的民族披肩,跟在凤凰古城所购并无两样。其他如什么佛珠、竹雕之类的工艺品,更是大同小异,体现不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所谓的特色也就成了应景之作,价格居高不下的“特产”,自然也就提不起旅客的兴趣。
如果说景区旅游商品属于“小陪衬”的话,那么其背后的大环境才更值得正视。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反衬的是景区开发和管理的同质化、低端化。由于大面积的人工造景或是改造,各地方的景区也日益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从之前方兴未艾的“名人故里之争”,到大拆大建的招商引资改造,一些地方沿用发展工业经济的模式发展旅游产业,急功近利、开山炸石、大兴土木,项目趋同化现象也较为严重,有的地方见什么项目好,就纷纷跟进,有条件利用条件,没条件创造条件,景区建设缺乏个性化和前瞻性,盲目用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衡量旅游发展的水平,其结果是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并存。
城市建设同质化,经济发展同质化,景区建设和管理也高度同质化,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功利思想在作怪。看见别人的模式成功了,于是纷纷效仿大干快干,缺乏对个性和规律的尊重,城是“千城同貌”,景是“万景相似”,连景区所销售的旅游商品也如出一辙,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旅游商品中消失。这些,显然需要从整个社会背景上去思考,就事论事无助于看到问题的本质。
物化之下,是形而上的思维与观念。同质化的景区旅游商品,是单一化的规则与设计,是单向度的管理与监督,是基于政绩与利益考量的发展模式。一个地方并不缺乏有吸引力和创意的特产,比如那些需要得到救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工艺已面临着消失的局面,何以没有被植于景区的开放中来,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当然,景区建设和规划的同质化,管理的低端化,其实跟旅游的同质化和低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金周呈现“黄金粥”见证了旅游需求的旺盛,但也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国人在旅游需求上还处于低层次的阶段匆匆而来,一窝蜂而去,旅游就是为了拍照,为了取景,而缺乏深度和内涵,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去感知文化、体味内涵。可以说,正是这种“凑热闹”式的需求,才给予了旅游资源提供者同质化的动力。
景区特产“大同”是同质化的标签,也是社会同质化的一个病灶。什么时候,旅游消费需求有了更高的层次,具有了“市场决定”的作用之后,才能让景区产生危机感,也才能让其真正为迎合需求而有所改变。否则,“圈景即来钱”的现实之下,没有危机和竞争,动力从何而来?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极具竞争力的利润点之一,而我国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依然举步维艰。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消费不到30%,与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到60%的比重相比,差距明显。国外成熟景点却截然不同,除了门票和人均饮食的花费外,游客消费更多的却是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
不同的景区,文化资源不同,景区售卖的商品应该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性。然而,“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在“不一样的景区,一样的商品”背后,既可以看到文化创新的“短板”,也可以看到旅游发展思路的“短路”。这说明,一些景区虽然转型发展喊了很多年,但还处于门票依赖的初级阶段,在推动旅游转型、景区转型上的认识和行动上,做得远远不够。
旅游商品同质化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地方对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培育主导的欠缺。旅游商品是文化创新保护的一枚试纸,打击和抑制山寨才可能真正解除对文化创新的束缚,才能确立好想法赢得好市场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完善对山寨文化思维说不的制度规则,将山寨谋利列入知识产权、著作权、建筑外观复制、文物合理利用等禁区,或通过司法诉讼追究侵权责任,或通过行政管理给予违规惩罚,真正让恶意山寨者付出比获利更大的代价,赋予文化环境以自净功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克服旅游急功近利的思维,应着眼长远,培育有自身特色与品位的文化产品,通过鼓励创新把地方文化变成文化商品。
本站 马海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