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哭腔表达祝愿:丽江纳西族的别样嫁女调
巨型南瓜、紫色的番茄、拇指大的茄子……走进丽江市古城区农业博览园,造型奇异的瓜果和罕见的新品种蔬菜让开眼见本站
用哭腔表达祝愿:丽江纳西族的别样嫁女调本站
丽江的纳西文化因丰富、多元、独特等因素,备受世界瞩目,千百年来,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民歌更是至今久唱不衰。
纳西族民歌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劳动、社会人情、婚丧嫁娶等都离不开“唱”这一形式。今天,就跟着 “看见丽江” 来一起了解下那些纳西族的婚歌。
“仙湖养育了仙鹤/母亲才将女儿养大/女儿就要像仙鹤一样‘飞走了’……”这是纳西族民歌《紫谷庆》片段的歌词大意。此时,女儿出嫁,母亲的心中定是万分不舍,女大当嫁,自古已然,因此,不舍中又有欢喜。
《紫谷庆》的表演者和廷勇介绍,《紫谷庆》主要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的龙山一带,是母亲儿女出嫁当天为女儿唱的调子。如果演唱者不是母亲本人,那也相当于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和廷勇说,传统的《紫谷气》,唱词很丰富,从情感表达来说,最直观的就是表达母亲对女儿的不舍和出嫁的欢喜这两种“交叉的情绪”,所以对演唱者要求较高,既要有适当的悲伤,又要似有安慰。其次,勤劳智慧的纳西族女人,在面临女儿出嫁时,仍然不失理性的思考,所以在唱词中会加入一些“女儿到了婆家该如何当好媳妇,如何孝敬公婆”等内容。
“这是民歌的教化作用,母亲在唱词中的这番叮嘱对女儿日后在婆家的行为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女儿通过这番叮嘱,认识到关于家庭和睦的内涵,这是非常难得的。”和廷勇说。
同样是女儿出嫁,如泣如诉的《嫁女调》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古时的纳西人家在女儿出嫁前的那天晚上,伤心的母亲和女儿一边哭一边唱《嫁女调》,据介绍,《嫁女调》无论是声线要求还是情感融入,要求严谨又自然。
据纳西族歌手和金花介绍,《嫁女调》是丽江塔城一带用于婚嫁时的古歌,演唱者为母亲,由于处于悲伤交集的人生关口,演唱形式多采用哭腔。此曲目是纳西婚礼的部分。体现母女之间分别时的依恋之情,以及母亲对女儿声声的叮咛和对于未来生活的祝愿。
有学者表示,《嫁女调》虽多用苦腔,却将母女惜别之情诉说的淋漓尽致,因此容易引起共鸣,感人肺腑。“看见丽江”曾亲眼见到过新娘出嫁现场,母亲为女儿唱《嫁女调》时,全场一片肃然甚至不少人跟着啜泣的场面。
此外,在纳西族传统的东巴婚礼中,在“素注”仪式上的东巴唱腔也独具特色。据东巴和耀伟介绍,东巴婚礼最初源于纳西族的“祭家神”习俗(纳西语称“素库”、“素注”、“抱麻抱”等),后以将新人的灵魂结合等形式加以丰富,极具特色。
据史料记载,纳西族自古就能歌善舞,歌舞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元·李京《云南志略》载:“末些(纳西)蛮在大理北,不事,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
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写道:“官家春会与民同,土酿鹅竿节节通,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明月中。”如今,随着丽江民族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我们又可以在各种表演场所听到《紫谷庆》、《嫁女调》等震撼心灵的声音。
近期,很多丽江人都外出撒欢了。但实际上,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仍然面临着反弹的巨大压力,防控工作还是丝毫不能放松。
本站 自制万用红油 自制万用红油 这红油超级简单,吃火锅,吃面条,做红油抄手,麻辣香锅,捞汁小海鲜,红油金针菇,全都用得到随手做一罐,超方便~ 原料:辣椒粉、花椒粉、盐、炒香白芝麻、豆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