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协秘书长: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当地时间8月10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零号病人”并不总是来自首个聚集性疫情地点,而是经常在疫情出现前就已存在,但可能来自海峡医界网
中茶协秘书长: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海峡医界网
“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专访中茶协秘书长梅宇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峰
发于2021.4.19总第992期《中国新闻周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茶”,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关于“天价茶”的新闻,最近几年反复发酵。一些畸形的茶叶观造成天价茶的乱象丛生,天价茶虽是极端例子,但定价体系混乱、盛行包装炒作和圈子文化却普遍存在。不仅让茶叶从农产品异化为奢侈品,也让普通老百姓难以喝上好茶。有好茶但没有好的茶叶品牌,也一直是中国茶行业的一大痛点。
成立于1992年4月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简称“中茶协”,是国家唯一的4A级茶叶经济组织,负责全国茶叶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上级主管单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曾在国内贸易部(后为国家内贸局)、香港华润等单位任职,近十年来,负责组织编撰《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报告》。
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梅宇认为,质差价高的“天价茶”之所以出现,说明茶企和消费者都存在错误的心理。有很多茶品的价格是被恶意炒作上去的,已经远远高于自身实际价值,存在着欺骗性,应该重点打击。
现在有种不好的社会风气,
“茶企不炒作,顾客不购买”
中国新闻周刊:“天价茶”最近几年持续被曝光,你如何看待“天价茶”?“天价茶”有哪些负面影响?
梅宇:关于“天价茶”,我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价格层面,“天价”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数额范畴,但总的来说,动辄5位数一斤的茶叶,远远超出了大众消费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范畴。二是价值层面,在市场经济中,好的、稀缺的商品应该有与之匹配的价格。但恰恰是因为稀缺,才会成为市场中炒作的素材。在当前的“天价茶”问题上,有很多茶品的价格是被恶意炒作上去的,已经远远高于自身实际价值,存在着欺骗性,这显然是应该重点打击的。第三是消费与销售层面。也就是说,谁在“买”和谁在“卖”,涉及社会风气和行业风气。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茶价高就一定错,但打击过多过滥的“天价茶”一定没错,打击“天价茶”应该羁縻结合。
“天价茶”对产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严重破坏茶叶市场的稳定性;二是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具有重大意义。消费者失去信心,对产业的影响可想而知。三是会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不良茶企哄抬价格,甚至贩卖假货,对构建诚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四是会助推攀比心理的衍生,带动奢靡之风,破坏社会风气。
中国新闻周刊:“天价茶”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天价茶”不是新生事物,为什么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梅宇:那些质差价高的“天价茶”之所以出现,说明茶企和消费者都存在错误的心理。现在有种不好的社会风气,那就是“茶企不炒作,顾客不购买”。作为茶企,看到别人推“天价茶”,感觉自己不出一款就落后了一样,于是就跟风研制,并通过制造神秘感来炒作、推广。还有部分有消费能力的顾客进了一个店,往往会问有没有镇店之宝,如果没有,就会觉得这个店档次不够。
现在打击“天价茶”,就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抨击,也要普及茶叶的科学知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制止了天价茶问题,还会出现别的天价替代品。
“天价茶”反复出现,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好茶确实存在,但是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太少,所以过去即使有“天价茶”也不是普遍现象。一些默默无闻的小茶企,也不太可能制作出这种茶。二是有些“天价茶”是因某种特定环境而产生的。譬如说有些茶是在公益拍卖中出现的“天价”,如果把这种天价理解为茶品本身的价值似乎过于牵强。第三,茶叶本身是有健康属性与生活品位的产品,当我们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本需求,进入到美好生活的更高层面后,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消费提升。同时,茶叶关系到几千万涉茶人口,价格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是消费者、一边是生产者,如何把握好尺度是问题的关键,理性持续增长一定是大方向。
江湖郎中式的“大师”不可取
中国新闻周刊:茶叶领域比较推崇“大师”茶,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梅宇:我们首先得承认,茶叶界是有大师的,也是需要大师的。俗话说,“茶靠拼配、酒靠勾兑”。制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特别是拼配过程非常复杂。而这个过程是需要那些具有工匠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人来做的,他们既是实践家,也是艺术家,非常不容易。
当然,要成为大师,除了具有专业精神、工匠精神还不够,还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认为的大师,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带动乡村振兴,创造社会效益。具备这些条件后,才能称为“大师”。
中国新闻周刊:有些“大师”频频为一些茶企站台,成为“天价茶”推手,是否存在这些现象?
梅宇:大师站台,也得看是为谁去站。比如他们出面为一些质优但缺少知名度的茶农、茶企代言,帮他们宣传,拓宽销售渠道,这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一些劣质但高价的“天价茶”代言,这样的话,他们和一些卖假药的江湖郎中就没什么区别了。
大师也有“真大师”“假大师”之分。现在大师满天飞,有的人不潜心钻研茶艺,而是忙于走穴,是一个畸形现象,这样的大师需要抵制。真正大师不会牺牲自己声誉去挂名捞金。
消费者应该注重政府权威机构评定的真大师,比如农业农村部会评选制茶大师,我们协会也推选大师。在同等技艺条件下,放弃小我、实现大我,放弃小利、为民谋利,这就是工匠与大师的最大区别。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茶叶价格区间很大,消费者怎么辨别其是否物有所值?
梅宇:我们通常说,倾销和恶意炒作是一对“兄弟”,一个是无底线,一个是无上限,他们的最大克星是行业利润率。在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利润率。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茶行业也没有明确的市场利润率。这就需要行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等,共同科学推导和积极倡导合理的行业利润率。有了行业利润率做标杆,当企业销售价格超过上限,即可成为恶意炒作的依据;一旦突破下限,又可以视为倾销。
当然,这首先得有法律的依据,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应该有所体现。有了行业利润率这一工具,茶叶金融等问题其实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不过,由于制茶的技术含量较高,成本、知识产权等也不能只做简单的加法,这确实给价格定位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从目前茶行业的现状看,选择品牌茶企、品牌茶叶应该是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
中国新闻周刊:茶叶领域是否有明确的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是否具有约束性?
梅宇:目前,我国茶业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行业标准补遗漏、企业标准强质量、团体标准搞创新”的格局。范围涉及茶叶种植、产品、生产加工(深加工)、销售、包装、标签标识、质量安全等方面,并逐步向冲泡品鉴、轻工、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
现行茶业国家标准166项,行业标准171项。例如,“十三五”期间,由我协会与地方政府、会员企业共同立项制定发布的有6项。此外,全国还有茶业地方标准826项,覆盖全国22个茶叶主产销省区。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标准化法》正式赋予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制定团体标准,构建了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截至目前,茶业团体标准共有310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也是全国茶行业首个获得团标制定发布资质的单位。
茶叶虽然属于食品范畴,但不是生活必需品。全国茶标委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均是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同时,标准内容中只明确规定了产品品质特征和基础理化指标,并不涉及价格。现在茶叶的定级与定价都是茶企的自主行为。对消费者而言,他们看到的茶叶外包装上的“特级茶”“一级茶”仅是产品品质特征表述。
中国新闻周刊:在茶叶的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该怎么规范市场?为了规范市场,可不可以强制茶企对应国标?
梅宇:我经常说 “中国人说不清楚中国茶,这是一种悲哀”。作为行业组织,我们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与业界一同,通过普及茶叶知识、茶叶标准,去帮助国人接触、了解、认知、认同中国茶。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并行,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只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选取一类标准来看,就可以去选择合适的商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的。但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茶叶市场必将是越来越开放。如果政府对茶企过度干预,无疑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目前来看,只有食品卫生标准,也就是说《食品卫生法》上明确要求的、确实危害到人体健康安全的食品,相关部门才能进行干预。因此,强制茶企对应国标或地方标准的行为不可取。
中国人应该为中国茶感到骄傲
中国新闻周刊:茶农、茶企、经销商等环节中,炒作主要发生在哪些环节?
梅宇:在茶叶从种植到销售过程中,茶农做的就是前期的种植、采摘等工作,他们属于被茶企采购的一方,属于前端的茶农是按质收购,不存在炒作空间,越到产业链后端,被炒作的空间就越大。尤其是到了终端市场以后,经销商要宣传、推广,也会和其他经销商互相竞价。所以有可能出现炒作和价格虚高的情况。但现在市场越来越透明,这种炒作也不是普遍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金骏眉、西湖龙井等名茶,在尚未采摘时,网上和一些实体店就开始卖所谓当年的“新茶”,怎么规范这种现象?
梅宇:帮助普通消费者鉴别茶叶、推荐茶叶,是我们行业组织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目前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基于互联网,正在建立一个标准化、信息化的大数据平台。消费者届时登录这个平台,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所需信息,包括可追溯信息。二是协会与国内十余个名茶产区政府联手,制作发布了采摘指数和价格数据。也就是说,通过看采摘指数,消费者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名优茶的可采摘情况,对价格也会有个大致判断。三是协会通过筛选、甄别,每年都会向社会推荐有实力、有规模的诚信品牌企业。这样,就可以保证消费者既可以看得到,又可以买得着。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是茶叶大国,但长期有品类无品牌,你如何看待中国茶叶产业的前景?
梅宇:据我们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茶叶农业产值达到2627亿元,内销额接近2900亿元,出口额仍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中国人应该为中国茶感到骄傲,中国茶与中国人的关系之紧密举世无双。我曾经与印度茶委会进行交流,他们羡慕地说:“中国茶好,既有文化也有历史。印度的茶只有历史没有文化。”因此,中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当然,在文化认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知识普及。中国名茶有上千种,还有一些拼配创新的茶等,一一道来并不现实,但是可以有一个总体了解。此外,为更好地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还应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出更好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4期
海峡医界网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曾经用他的信念影响过你的信念,他的一言一行,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你,长大后,你发现自己仿佛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